兵车行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杜甫的《兵车行》是一首反映历史生活的真实记录的诗歌。这首诗歌的背景来自唐玄宗天宝年间,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频繁发动进攻的历史事件。在八载(749)期间,哥舒翰奉命进攻吐蕃石堡城,久攻不下,所部六万三千人损失大半。到同年冬天,所派驻龙驹岛的二千戍卒也全军覆没。而十载(751)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又奉命进攻南诏,结果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由于这两次战争中丧师巨万,朝廷乃大举征兵。 历史上,朝廷为了应对战争所带来的损伤,横征暴敛,让百姓遭受更加的苦难。这种情况在《兵车行》中也有体现。诗人通过描写行人走过的路程和途中所见到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和它所带来的痛苦。整首诗采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抒发了人民的愤怒和不满,用浓墨重彩的笔触让读者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和无尽的痛苦。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杜甫写下了《兵车行》,用他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社会批判意识,呈现了人民对战争的苦难和痛恨。并且通过诗歌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这首诗歌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瑰宝,被后世广泛传颂,影响深远。


诗文: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娘一作:“爷”)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相关标签:战争忧国忧民唐诗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