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谭嗣同《临终诗》
1898年,清代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当时的光绪皇帝试图进行一系列变法以挽救国运,然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戊戌变法”,该变法引发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恶果。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维新人士和进步派遭到惨烈打压和迫害。
在此时期,谭嗣同作为一名著名维新派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在政改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曾被慈禧太后召见并任命为御史,但他却选择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发起文章运动,要求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革命。
当政治形势日趋危急之际,许多人劝他离开,寻求逃脱,但他坚定地选择留下来,坚持营救被囚禁的光绪皇帝。他曾说过:“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
然而,慈禧太后发现了谭嗣同等人的活动,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在此背景下,谭嗣同和其他五人被捕,并最终被处决。这首《临终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表达着他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意志,也体现了他无畏牺牲的精神。
诗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