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版本一)
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
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版本二)
译文及注释:
望着门户,心中想起张俭,忍受死亡,必须等待杜根的到来。
我手持横刀,仰天大笑,无论去留,都要毫不犹豫,像昆仑山一样坚定。(版本一)
望着门槛,心中怜惜张俭,直言陈书,惭愧于杜根。
我手掷欧刀,仰天大笑,留下公罪,让后人评判。(版本二)
注释:
望门:指望门口,表示离家出走的意思。
投止:停留,暂时居住。
思张俭:思念张俭,张俭是汉代名臣,因直言进谏而被贬。
忍死须臾:宁死不屈,宁死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待杜根:等待杜根,杜根是唐代名将,因忠诚而被杀。
横刀:横持刀剑,表示决心要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去留肝胆:表示不畏艰险,不惧生死。
昆仑:传说中的神山,也指高山。
投趾:指离家出走,趾是脚趾的意思。
陈书:指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手掷欧刀:手中抛掷欧式刀剑,表示决心要走出一条不同寻常的路。
公罪:指被定为叛逆的罪名。
后人论:后人评价。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临终诗》是谭嗣同在狱中所作,其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以及对于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都表达得淋漓尽致。然而,在对这首诗进行解读时,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赵文的解释被主流观点所否认,而翟南的解释则被广泛认可。
赵文的解释主张,“去留”指代生死之行为,而“肝胆”指代英勇之人,因此,诗句“去留肝胆两昆仑”被解释为要求变法志士不要在生死面前畏缩,要像昆仑山一样坚毅不屈。然而,这样的解释被认为有误,在绝句中,第三、四句含义重复是不大可能的,同时,“去留”作为一个动词词组,其本身并没有指定死亡的含义。
相比之下,翟南的解释更加严谨并被广泛接受。他主张,“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因此,“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要坚守自己那如昆仑山一样的浩然之气,无论是选择前进还是暂时退却,在追求正确事业的道路上,都要保持不屈不挠的精神和信念。这样的解释更加符合谭嗣同当时处境下的心理状态和写作背景。
总的来说,对于一首优秀的诗歌作品进行解读,除了对词句语言的分析外,对于其总体寓意、历史背景和心理状态的把握也同等重要。只有站在全面深入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并欣赏诗歌所表达的内涵与情感。
鉴赏详情»
赏析:
《临终诗》是谭嗣同在狱中所作,其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以及对于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中,“望门投止思张俭止”一句是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同时也寄托了他对这些变法者能够得到拥护变法之人的接纳和保护的渴望。而“忍死须臾待杜根”则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来微言大义,既有对镇压变法志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同时表达了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则表达了谭嗣同确定不移的信仰和无畏牺牲的精神。他坚定地选择留下来营救被囚禁的光绪皇帝,并表示若康、梁等人能安然脱险,他愿意自己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即使面对死亡,也从不退却。
这首诗中还包含了对于镇压变法者的痛斥和憎恶,尤其是“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一句,更是表达了对于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总的来说,《临终诗》表现出了谭嗣同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为了自己追求的目标不惧死亡的壮烈情怀。虽然遭受了沉重打击,但他的精神和理念依然在后人中不断发扬光大。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谭嗣同《临终诗》
1898年,清代中国的政治风云变幻,当时的光绪皇帝试图进行一系列变法以挽救国运,然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戊戌变法”,该变法引发了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的恶果。在这个背景下,一些维新人士和进步派遭到惨烈打压和迫害。
在此时期,谭嗣同作为一名著名维新派政治家、社会活动家和思想家,在政改运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他曾被慈禧太后召见并任命为御史,但他却选择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一起发起文章运动,要求进行彻底的政治、经济、文化革命。
当政治形势日趋危急之际,许多人劝他离开,寻求逃脱,但他坚定地选择留下来,坚持营救被囚禁的光绪皇帝。他曾说过:“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
然而,慈禧太后发现了谭嗣同等人的活动,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在此背景下,谭嗣同和其他五人被捕,并最终被处决。这首《临终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表达着他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意志,也体现了他无畏牺牲的精神。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注释】
望门投宿(wàng mén tóu sù):指外出旅行或逃亡时向陌生人求助提供住宿;
东汉(dōng hàn):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公元25年至220年,由刘秀建立;
张俭(zhāng jiān):东汉时期湖南郴县人,曾率领百姓起义反对当时的政权,被封为“义兴伯”,后败于袁绍军队而被杀;
杜根(dù gēn):东汉时期幽州刺史,官至太尉,曾经力主消灭黄巾起义,自称“忠心为汉室,一直到底”,后因遭到董卓的弹劾而被杀;
屠刀(tú dāo):杀猪、杀牛等家畜的刀具;
仰天大笑(yǎng tiān dà xiào):高声大笑,表示英勇果敢、不屈不挠的精神;
昆仑山(kūn lún shān):传说中绵延数千里的巨大山脉,被视为神话中的巨大障碍。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注释二】
逃亡(táo wáng):指躲避目标追捕而逃离原地的行为;
投宿(tóu sù):投靠人家住宿;
康有为(kāng yǒu wéi):晚清著名思想家、政治家,中国近代化的先驱之一;
梁启超(liáng qǐ chāo):晚清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戊戌维新四君子”之一;
张俭(zhāng jiān):明朝末年,在湖南组织起义,反对清朝,受到百姓爱戴,被称为“田头刘备”;
杜根(dù gēn):明朝末年,曾经担任忠王李自成的幕僚,后加入清军;
横刀(héng dāo):持刀而出,也指突然行动,意为英勇果敢的表现;
肝胆相照(gān dǎn xiāng zhào):形容彼此相互信任、情谊深厚;
光明磊落(guāng míng lěi luò):形容廉洁正直,不与邪恶势力勾结;
昆仑山(kūn lún shān):传说中绵延数千里的巨大山脉,被视为神话中的巨大障碍。
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谭嗣同简介: 谭嗣同(1865—1898)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他出生于湖南浏阳,字复生,号壮飞。谭嗣同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他公开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同时,谭嗣同还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 1898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但变法失败后被清政府处死,年仅三十三岁。他是“戊戌六君子”之一,被誉为中国近代革命先驱。谭嗣同的代表作品包括《仁学》、《寥天一阁文》、《莽苍苍斋诗》、《远遗堂集外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