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伟大词人,他的词作以其清新脱俗、充满感情的艺术风格而备受推崇。他在元丰五年中秋时在黄州所写的这首词更是成为了他个人经历和才华的典型代表。
时值元丰五年,苏轼身处被贬谪之中,情绪低落、无聊寂寞。他又逢中秋佳节,想起远在故乡和亲友相聚共度的美好时光,心中更是感慨万千。于是,他借助笔尖,将自己对故乡、亲情以及生活的思考和感悟化为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以苏轼独特的感性表达方式,吐露出他对故乡、亲朋好友及生命的感慨和爱恋之情。他用清新脱俗的语言,刻画出了那个时空下的青山绿水、渔舟唱晚、明月几时有等美好画面,展现出他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同时,他也通过此词表达了自己深深的忧愁和不屈的精神,体现了他的气节与胆略。
总之,这首《水调歌头》凝聚了苏轼对故乡、亲情以及生命的感性思考和表达,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不可磨灭的经典之作。
诗文: 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怀邀月,对影成三客。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