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的注释

注释
这篇内容讲的是一首诗,它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写成的,共题了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当时的夏历七月,林则徐从西安出发前往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以国家大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其中,“戍”指驻守,“口占”意为即兴创作诗歌,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诗中出现了“衰庸”的词语,意思近似于“衰老而无能”,是自谦的措辞。而“苟利”二句则是引用了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诋毁的故事,表达了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不惜生命的态度。其中,“以”表示“用”,“去”表示“做”。 “谪居”一句中,作者用自我宽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被迫遣送远方的遭遇,而“养拙”则是说要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而“刚”则表示正好,恰好。而“戍卒宜”一句中,作者用谦恭的措辞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平,表明自己愿意扮演一名戍卒,来完成适当的任务。 最后,“戏与”二句则是使用了这个典故:“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在诗中,“山妻”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则是指旧事、典故。


诗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