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19世纪初期,中国不断遭受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挺身而出。林则徐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曾经在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却遭到投降派的栽赃陷害,被道光帝革职,最终被发配到新疆伊犁以赎罪。
林则徐忍辱负重,顽强地在新疆伊犁效力,并积极推动当地的治理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他并没有放弃信仰,反而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用笔墨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写下了此诗。
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感受到了满腔的愤怒和无奈。他深知自己所要承受的压力和困难,但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需要离开家人,来到一个远离家乡、充满不同文化的地方,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这个生活可能会充满挑战,但他必须保持冷静和勇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担当。
林则徐的遭遇,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那段曲折的历程。他代表了那些为国家独立和尊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诗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