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拼音译文赏析

  • shù
    dēng
    chéng
    kǒu
    zhàn
    shì
    jiā
    rén
    ·
    èr
  • [
    qīng
    ]
    lín
  • weī
    rèn
    chóng
    jiǔ
    shén
    zài
    jié
    shuaī
    yōng
    dìng
    zhī
  • gǒu
    guó
    jiā
    shēng
    yīn
    huò
    zhī
  • zhé
    zhèng
    shì
    jūn
    ēn
    hòu
    yǎng
    zhuō
    gāng
    shù
  • shān
    tán
    shì
    shì
    yín
    duàn
    sòng
    lǎo
    tóu

原文: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译文及注释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虽然身体力量微弱,但是肩负的责任却很重,长期的劳累已经让精神疲惫不堪,再用尽最后一点力气也难以支撑。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只要是为了国家的利益,生死都可以不顾,不会因为祸福而回避。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被贬谪到这里,正是君主对我的恩宠,虽然生活简朴,但是适合我这种粗犷的性格。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和山中的妻子闲谈故事,试着吟咏诗篇,虽然有可能会让我这颗老脑袋更加疲惫。
注释:
力微:体力衰弱。
任重久神疲:长期承担重任,精神疲惫。
再竭:再次耗尽。
衰庸:衰老无能。
苟利国家生死以:只要有利于国家,不惜生死。
岂因祸福避趋之:不会因为祸福而改变立场。
谪居:被贬谪到边远地区。
君恩厚:君主的恩宠深厚。
养拙:培养自己的才能。
戍卒:边防军士。
戏:闲谈。
山妻:山中的妻子。
断送老头皮:指写诗时不顾形象,只为表达思想而不顾形象。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清代的名臣林则徐所作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主题是为国家担当重任,表现了作者高尚的品德和忠诚的爱国情操。整首诗铿锵有力,语言生动,充满了坚定和决然的精神,是一篇响彻历史的经典佳作。 首联中,作者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国家担当重任,却感到疲惫不堪。这种表达方式与孟浩然、杜牧等诗人的反言见意之辞相似,既表达出作者的内心感受,又表明了其决心坚定。颔联则更彰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他宣称无论死生,只要有利于国家,都会义不容辞地去做,表现出了极大的忠诚和责任感。 颈联则稍显犹豫,虽然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但实际上作者内心深处的不满和痛苦也逐渐显现出来。谪居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于作者本来还算得上是清高的身份,无疑是一种耻辱和屈辱。但为了国家的利益,作者还是义无反顾地赴戍。 尾联中,则写出了作者在离别家人时的感慨和不舍。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情操,并未减弱他面对亲人离别时的悲痛之情,这也表明了林则徐既有爱国之心,更有家国情怀。 整首诗在表达林则徐的爱国情操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个官员的忠诚和责任感。诗歌的语言生动,用词精练,气势恢宏,是一篇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佳作。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早年参与策划并领导了“停欠粮议”,为维护国家利益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他在抵抗英国侵略时的表现被投降派诬陷,他遭到了清朝道光帝的革职,并被发配到新疆伊犁。这对林则徐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但他并没有被击垮,而是用一首激励诗表达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崇高精神。 这首诗的首联中,林则徐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不幸遭遇,语气冷嘲热讽。颔联则直接表达了他为国献身的决心和不计个人得失的精神,毫不掩饰自己的爱国之情。颈联中,他虽然表达了对道光帝的感激之情,但实际上是在讽刺其反复无常。尾联中,他用戏谑的语言劝慰妻子,但其中却透露出深深的苦涩之情。 整首诗以林则徐遣戍伊犁的经历为背景,通过叙述林则徐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他内心的复杂矛盾与深厚的爱国情怀。即使在被革职、遭流放的情况下,林则徐仍然坚守自己的信念,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这首激励诗表现了林则徐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情怀,也为后人提供了崇高的道德榜样。 创作背景详情»


解析
林则徐留别家人《赴伊犁途中作》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末年政治家、思想家林则徐在赴新疆伊犁贬戍期间所作。文章主要描写了林则徐在离家远行之前,面对疲惫不堪和艰难险阻时内心的感受和态度,并通过自我告诫和对郑国大夫子的引用,表达了自己立志为国效力的决心和坚定。 这首诗的前三联,是林则徐离别亲人时的话语,他坦承自己能力有限,精力疲乏,担心自己无法继续肩负重任,但他同时强调,为国家利益着想,他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为国家奉献,宁可选择生死与共。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胸怀,让人感受到林则徐的高尚品德和爱国精神。 在第二联中,林则徐运用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他用“赵老送灯台”来形容贬谪之路的艰辛,含义是即便是赵老送路灯,也并不能给予足够的照明,反而容易使人迷失方向。从这里可以看出林则徐对于自己的身世十分清醒,他没有因此而气馁或松懈,相反,他以这种自嘲和自勉的态度,鼓励自己要坚强、果敢。同时,他还用“嗤他赵老送灯台”来回应那些对他不屑一顾的人,表现出一种自信和坚定信念,即自己无论遭遇什么样的挫折和困难,都会坚持理想和信念,绝不退缩。 总之,林则徐这首诗深刻表达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和爱国者的情怀和品格,对于我们今天依然有很强的启示作用,让我们也能够在面对各种困难与压力时,保持冷静的头脑和崇高的理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推进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 解析详情»


创作背景
19世纪初期,中国不断遭受外部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许多志士仁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尊严挺身而出。林则徐是其中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曾经在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却遭到投降派的栽赃陷害,被道光帝革职,最终被发配到新疆伊犁以赎罪。 林则徐忍辱负重,顽强地在新疆伊犁效力,并积极推动当地的治理和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面对艰难困苦时,他并没有放弃信仰,反而坚定了自己的立场,用笔墨表达了自己内心最真挚的情感,写下了此诗。 诗人在古城西安与妻子离别赴伊犁,感受到了满腔的愤怒和无奈。他深知自己所要承受的压力和困难,但也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他需要离开家人,来到一个远离家乡、充满不同文化的地方,开始一个全新的生活。这个生活可能会充满挑战,但他必须保持冷静和勇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忠诚和担当。 林则徐的遭遇,反映了中国历史上那段曲折的历程。他代表了那些为国家独立和尊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作背景详情»


注释
这篇内容讲的是一首诗,它是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写成的,共题了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当时的夏历七月,林则徐从西安出发前往伊犁,作诗留别家人。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以国家大事为重,不顾个人安危的高贵品质和他面临遣戍时的旷达胸怀。其中,“戍”指驻守,“口占”意为即兴创作诗歌,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诗中出现了“衰庸”的词语,意思近似于“衰老而无能”,是自谦的措辞。而“苟利”二句则是引用了郑国大夫子产改革军赋受到时人诋毁的故事,表达了以国家利益为重要,不惜生命的态度。其中,“以”表示“用”,“去”表示“做”。 “谪居”一句中,作者用自我宽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被迫遣送远方的遭遇,而“养拙”则是说要藏拙,有守本分,不显露自己的意思。而“刚”则表示正好,恰好。而“戍卒宜”一句中,作者用谦恭的措辞表达了自己的愤怒和不平,表明自己愿意扮演一名戍卒,来完成适当的任务。 最后,“戏与”二句则是使用了这个典故:“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东坡赴诏狱,妻子送出门,皆哭,坡顾谓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首诗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通过这个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在诗中,“山妻”是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则是指旧事、典故。 注释详情»


林则徐简介: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出生于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林则徐是清朝后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也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的主要功绩是领导虎门销烟,为中国维护主权和民族利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林则徐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他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 林则徐的一生事业丰硕,思想精深,诗文高雅,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他不仅精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关心社会民生,重视教育事业。在虎门销烟的过程中,他领导全国人民同舟共济,团结一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力量。 林则徐于1850年逝世,享年66岁。他的主张和事迹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史,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都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