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的赏析二

赏析二
沉之后,月亮又转到地球的另一边,这种科学运用在当时诗词中非常罕见。二是情感丰富。作者借助月亮的情景,表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词中所提到的明月照沟渠、半夜银河透窗户等细节,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孤寂和忧思。而他在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则更是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三是文学技巧高妙。作者运用了"天问体"的形式,将屈原的《天问》中的问题改为陈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也传递出作者自豪、倔强的性格。此外,辛弃疾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木兰花慢》是一首优美而带有哲理意味的词篇。作者在构思上大胆创新,在情感描写上细致入微,在文学技巧上独具匠心。它不仅展示了辛弃疾的才华和思想境界,也为古代文学所未有。


诗文: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相关标签:咏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