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译文及注释:
中秋夜喝酒到天明,客人说前人的诗歌中有写等待月亮而不送月亮的,于是我用《天问》的体裁写了一篇赋文。
可怜今夕月,不知去向何方,漫无目的地漂泊?或许是另一个世界,只有在那边才能看到东方的光影?或者是在天外,空旷无垠,只有长风送来中秋的气息?飞镜无根,不知由谁系着?姮娥不嫁,不知留给谁?
有人说要穿越海底才能找到答案,这让人感到茫然和忧愁。害怕遇到万里长鲸,横冲直撞,撞破了玉殿琼楼。虾蟆虽然能在水中游泳,但是为什么玉兔却不能解决沉浮之难呢?如果说所有的事情都已经解决了,为什么月亮还是渐渐地变成了弯钩的形状呢?
注释:
中秋饮酒将旦:中秋之夜喝酒直到天亮。
赋待月无送月者:指前人的诗歌中有写到月亮,但没有写到送月的。
《天问》体赋:指以《天问》的体裁写赋文。
可怜今夕月:可怜今晚的月亮。
向何处,去悠悠?:不知道月亮要去哪里,漫无目的地漂浮。
是别有人间:或许有另外一个世界,只有在那里才能看到月亮的光影。
光影东头:月亮的光影在东边。
是天外:或许月亮在天外。
空汗漫:空旷无边的大海。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只有长风才能将中秋的气息送到远方。
飞镜无根谁系?:不知道谁将飞行的镜子系在了哪里。
姮娥不嫁谁留?:传说中的姮娥不再留在人间,不再嫁人。
谓经海底问无由:说是在海底问也没有答案。
恍惚使人愁:这种不确定的感觉让人感到烦恼。
怕万里长鲸:害怕遇到万里长的鲸鱼。
纵横触破,玉殿琼楼:鲸鱼在海中纵横游动,有可能撞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虾蟆本来就可以在水中游泳。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不知道玉兔如何解决沉浮的问题。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如果说所有的事情都平安无事,为什么月亮的形状还是逐渐变化呢?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一:
《木兰花慢》是中国宋代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经典词,使用了楚国大诗人屈原的《天问》体。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对月亮的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的交织,以及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的发问,营造出了一种极具诗意和艺术感染力的氛围。
词的开头,辛弃疾描绘了今晚的月亮美丽动人,并对它的行踪充满好奇,像屈原一样不断向天质问。词中还出现了屈原时代的神话传说中后羿和姮娥的故事,以及嫦娥留在月宫未出嫁的情节。在这些精彩的描写和想象中,辛弃疾要表达的是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对历史和传说的感慨和追思,以及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追问。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也是相当精妙的。他使用了反问、设问、比喻、叠句等多种手法,使词的意境更加深远,意蕴更加丰厚。例如,“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一句,使用了反问和设问,营造出一种神秘、玄妙的感觉;而“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一句,则使用了比喻,将词中的想象和幻想表现得更加鲜活和生动。
总之,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是一首经典的词作品,展现出了他对自然、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同时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极具诗意和艺术感染力的审美体验。
赏析一详情»
赏析二:
沉之后,月亮又转到地球的另一边,这种科学运用在当时诗词中非常罕见。二是情感丰富。作者借助月亮的情景,表达出自己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苦。词中所提到的明月照沟渠、半夜银河透窗户等细节,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孤寂和忧思。而他在词中表达的思念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则更是打动了读者的心弦。三是文学技巧高妙。作者运用了"天问体"的形式,将屈原的《天问》中的问题改为陈述,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也传递出作者自豪、倔强的性格。此外,辛弃疾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木兰花慢》是一首优美而带有哲理意味的词篇。作者在构思上大胆创新,在情感描写上细致入微,在文学技巧上独具匠心。它不仅展示了辛弃疾的才华和思想境界,也为古代文学所未有。
赏析二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是一篇有关辛弃疾的《木兰花慢》词的鉴赏。这首词创作时间不详,是一支题材和体裁都新颖别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送秋词。作者在这首词中大胆采用了问句形式,打破上下片换意的定格,表现出了他的创新精神,也展现了他不拘一格的艺术气魄。
从内容上看,这首词别开生面地就明月西沉而赋,并由此展开瑰丽奇特的想象。作者将有关月亮的深沉富有哲理性的思考和神话传说融汇交织成一幅深邃而美丽的神奇画卷,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这首词不同于前人写月的作品,多从思乡、怀人、吊古之情入手,作者不拘泥于前人,独树一帜,让人耳目一新。
从词的用韵上看,它完全适应了豪纵激宕的感情,读起来一气贯注,势如破竹。作者还多用散文化句式入词,使词这种形式更能挥洒自如地表现思想感情,给作品带来不可羁勒的磅礴气势。
总的来说,《木兰花慢》这首词不仅在词体上打破了定格,用语也完全做到深沉而富有哲理,艺术效果甚佳。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展示出了豁达大气、创新突破的精神,赋予《木兰花慢》以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值得一读再读。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备受推崇的诗人之一。他的词作技艺精湛,文章优美动人,在历代文人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其中,他在江南地区创作的许多佳作,更是广受文人雅士的喜爱。
而《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正是辛弃疾在上饶带湖闲居时所作。据资料显示,辛词继承了《楚辞》的传统,而这首词则直接使用了“天问体”来表现,可谓是对承先启后之道的完美呈现。
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描写江南秋日的景色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天的田园风光,展现了江南季节的变化和生命的轮回。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诉说了自己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可以说,《天净沙·秋思》这首词是辛弃疾诗歌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它不仅通过对江南秋日景色的生动描写,展现了一个富有诗意的画面,更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今夜可爱的月亮娇媚千般,你向什么地方走去,悠悠慢慢?
此句写月色清朗,表现了诗人对月亮的崇敬之情,对它的轨迹和运行产生了疑问之感。
是不是天外还有一个人间,那里的人刚刚看见月亮升起在东边?
此句暗示了宇宙中有许多未知的神秘,是诗人的遐想和探索。
茫茫的宇宙空阔无沿,是浩浩长风将那中秋的明月吹远?
此句表达了诗人对宇宙的壮阔和深邃的感慨。
是谁用绳索系住明月在天上高悬?是谁留住了嫦娥不让她嫁到人间?
此句描写了中国传说中的月宫和嫦娥,在此基础上透出诗人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思考。
据说月亮是经海底运转,这其中的奥秘无处寻探,只能让人捉摸不透而心中愁烦。
此句展示了诗人对月亮的奇妙和神秘之感,以及人们对宇宙中现象的探索疑惑。
又怕那长鲸在海中横冲直撞,撞坏了华美的月中宫殿。
此句表现出诗人对月亮的爱护之情,提醒人们爱护自然,保护环境。
蛤蟆本来就熟悉水性,为什么玉兔也能在海中游潜?
此句演绎思辨,旨在探讨物种之间的关系,将人与动物自然融合为一体。
假如说这一切都很平安,为什么圆月会渐渐变得钩一样弯?
此句突出表现了月亮常常发生变化的事实,且愁容溢于言表,暗示着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伤。
译文及注释详情»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文学家、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他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被誉为“豪放派”代表人物。
辛弃疾出生于一个将门世家,曾担任过数次官职,但因直言敢谏而多次被贬。他早年受到诗人苏轼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歌,其中包括《青玉案·元夕》、《满江红·怒发冲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名篇。这些诗歌以慷慨激昂、豪放洒脱、雄浑豪迈的风格,表达了他的爱国之情和对悲惨命运的反抗。
除了文学创作,辛弃疾还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他曾历任守江州、守河南府等重要军职,参与过多次战争。他的战略勇毅果敢,赢得了许多胜利,被封为“武学先生”。
然而,辛弃疾一生多次被贬,直到晚年才得以回京,但当时已身患重病,不久便去世了。他的诗歌和文学成就被后世誉为“辛词家”,被列为南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作品被收入《辛文房四库全书》等多种文集,影响深远,被后人广泛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