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注释:
1. “触龙”是一个人名,出现在《战国策》中。有关该名字的传本有不同的说法,一些版本将其作为“触詟”,但根据史料,《史记·赵世家》等记载,正确的名称应该是“触龙”。此外,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中也以“触龙”来记载了这个人名。至于“触龙”之后是否还有“言”字,则存在不同的说法,尚无定论。
2. “质”是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的常见做法。通常几个国家会结盟,共同对付另外一个或几个国家。作为联合证明,诸侯国派遣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称为“质”或“质子”。
3. 根据王念孙的研究,《战国策》中出现的“揖”字实际上是“胥”字的误写。因为在隶书中,“胥”字被写成“”,后来的抄本误将“”写成了“”,并加上了“扌”部分,产生了“揖”字。因此,“盛气而揖之”应改为“盛气而胥之”,意为“以盛气等待之”。
4. “三世以前”指的是赵肃侯时代,即赵国未称王的时期。赵国自赵烈侯开始称侯立国,之后经过了赵敬侯、成侯、肃侯等几代之后,才在赵武灵王时期正式称王。从惠文王到孝成王再传至今。因此,“三世以前”表示的是赵国未称王的时期。而“赵之为赵”则是指赵烈侯开国之时。
诗文: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太后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