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六个国家被灭亡,不是因为兵力不利,而是因为战争不善,弊病在于向秦国贿赂。向秦国贿赂导致力量不足,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个国家互相攻伐,都向秦国贿赂吗?我说:不向秦国贿赂的国家被向秦国贿赂的国家所灭亡,因为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独立完成。所以说:弊病在于向秦国贿赂。
秦国攻取其他国家,小则获得城邑,大则得到城池。与通过战争获得的相比,秦国所得实际上是百倍的。诸侯国家所失去的,与通过战败而失去的相比,实际上也是百倍的。因此,秦国的大欲望,是诸侯国家的大患,不在于战争。我们应该思考我们的先祖,他们经历了严寒、霜露、砍伐荆棘,才有了一寸土地。但是我们的子孙们看待这些土地并不珍惜,拿来送给别人,就像丢弃草芥一样。今天割掉五个城池,明天割掉十个城池,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眠。但是一旦起身看看四周,秦国的军队又到了。因此,诸侯国家的土地是有限的,秦国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对秦国的奉承越来越多,侵略也越来越急迫。因此,不战而强弱胜负已经判定。最终,颠覆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这句话很有道理。
齐国从未向秦国贿赂,最终还是被五个国家所灭亡,为什么?因为没有帮助五个国家,而是与秦国勾结。五个国家被灭亡了,齐国也逃不掉。燕赵的君主有远见卓识,能够守卫自己的土地,不向秦国贿赂。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但最终还是灭亡了,这是用兵的效果。丹以荆卿为计,开始加速了灭亡的进程。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失败,三次胜利。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退了他们。但是,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邯郸成为了郡城,可惜他没有坚持到底。当燕赵处于秦国的灭亡之际,可以说是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这是无可奈何的。如果三个国家都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与秦国勾结,刺客不行动,优秀的将领还在,那么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就可以与秦国相比,也许不是那么容易量化的。
唉!用向秦国贿赂的土地,封天下的谋臣,用事秦国的心,礼天下的奇才,一起向西前进,我担心秦国人吃不下这口气。悲哀啊!有这样的力量,却被秦国的威胁所迫,日渐削弱,以至于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应该被积威所迫!六个国家和秦国都是诸侯国家,他们的力量都比秦国弱,但仍然有可能不向秦国贿赂而战胜他们。如果我们把天下看得太大,而从六个国家灭亡的故事中学习,那么我们也将沦为六个国家的下场。
注释: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灭亡不是因为兵力不足,而是因为战争策略不善,主要问题在于向秦国贿赂。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向秦国贿赂导致六国力量削弱,最终导致灭亡。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不向秦国贿赂的国家因为失去强援而灭亡,不能独立维持。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秦国通过攻打其他国家,小则获得一些土地,大则得到城池。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其通过战争获得的领土相比,秦国通过攻打其他国家获得的领土要多得多;同样,与其通过战败而灭亡的国家相比,通过向秦国贿赂而灭亡的国家也要多得多。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我们的祖先曾经经历了艰苦的斗争,才得到一点点土地。但是我们的子孙却不珍惜这些土地,轻易地将其割让给他人,就像弃置草芥一样。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今天割让了五座城池,明天又要割让十座城池,才能得到一夜的安宁。但是一旦抬头看看四周,秦国的军队又来了。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秦国的野心和诸侯的大患,并不在于战争本身。
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古人说:“向秦国割让土地,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火不断,火势也不会熄灭。”这句话很有道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齐国虽然没有向秦国贿赂,但最终还是跟着其他五国一起灭亡了。因为齐国没有帮助其他五国,所以最终也无法幸免于难。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燕赵的君主有远见卓识,能够守卫自己的领土,不向秦国贿赂。因此,尽管燕国是一个小国,但最终还是灭亡了,这就是用兵的效果。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丹国的荆卿提出了向秦国贿赂的计策,从此开始了灭亡的道路。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两次失败三次胜利。后来秦国再次攻打赵国,李牧曾经连续击退秦军。但是最终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邯郸成为了秦国的郡县,可惜他没有坚持到底。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在秦国灭亡燕赵的时候,燕赵已经处于智力和力量的孤立和危险之中,最终只能战败而亡,确实是无可奈何。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如果三国各自珍惜自己的领土,齐国不跟着秦国,刺客也不行动,优秀的将领还在,那么胜负之数和存亡之理,就可以与秦国相比较,或许并不是那么容易量化的。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哀哉!如果我们将向秦国贿赂的土地,用来封赏全天下的谋臣,以迎合秦国的心意,礼遇全天下的奇才,一起向西发展,那么我担心秦国会吞噬这一切而不会停下来。悲哉!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却被秦国的威胁所迫,不断削弱,走向灭亡。为国家的领袖,不应该被威胁所迫。
诗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