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之回,大旗喜。悬虹彗,挞凤尾。剑匣破,舞蛟龙。
蚩尤死,鼓逢逢。天高庆雷齐坠地,地无惊烟海千里。
译文及注释:
上之回,大旗高高飘扬,喜气洋洋。悬挂着彩虹和流星,挥舞着凤凰的尾巴。剑匣破裂,舞动着蛟龙。蚩尤已死,鼓声咚咚响起。天空高远,雷声震耳欲聋,震落了大地,但地面上却没有一丝烟尘,海面上也没有一丝波澜。
注释:
上之回:指上天回转,即天空中的云彩变化。
大旗喜:指风势顺畅,旗帜猎猎作响,表示喜庆。
悬虹彗:指天空中出现的彩虹和流星。
挞凤尾:挞指击打,凤尾指凤凰的尾巴,表示击打凤凰的形象。
剑匣破:指剑匣打开,剑出鞘。
舞蛟龙:蛟龙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一种神兽,表示舞动蛟龙的形象。
蚩尤死:蚩尤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位战神,表示战神死亡的形象。
鼓逢逢:指击鼓声响,表示喜庆。
天高庆雷齐坠地:指天空高远,雷声响彻云霄,表示天地欢庆。
地无惊烟海千里:指地面没有烟尘,海洋辽阔无边,表示平静安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在元和年间,藩镇对立日趋激化,朝廷对藩镇开展了多次用兵,取得了一些胜利,如平定反叛的刘辟、剿灭镇海节度使李锜等,这些胜利的战绩给人民带来信心,也为元和年间出现的“中兴”现象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李贺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下这首《上之回》,这篇诗歌恰好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欣欣向荣和久久安定的局面,虽然李贺本人性格内向悲观,但这首诗却是他非常少见的欢庆风格。可以看出,这篇诗不仅是对战争胜利的颂扬,更是对元和时期“中兴”现象的赞美和肯定。
同时,诗人李贺在这个时代也受到了鼓舞,他尝试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些战争胜利的喜悦和欣慰之情。可以说,这首诗是基于历史事实的创作,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李贺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作品中的重要篇章。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欢庆之情。诗人李贺在这首《上之回》中,通过对胜利场景的形象描绘,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胜利的喜悦和欣喜,同时也为人们呈现了他不同于以往的欢庆风格。
这首诗一开始就借用了喜庆的景象,通过描写天空中“大旗喜”、“悬红云”,以及红旗上“挞凤尾”的细节,使得整个场面更加鲜明且生动,令人感受到了那种热烈欢快的氛围。而在接下来的四句中,则突出地表现了胜利场景的经过,通过点出“剑匣破”和“蚩龙死”两个典故,将整个胜利的过程简略、概括地描述出来,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最后,整首诗更是由“战鼓咚咚声震天”、“高天雷声欢庆”、“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等三句来收尾,使得作品呈现出更为完整、深刻的意蕴。
总的来说,李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欢庆场景、战斗经过的形象描绘,以及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将喜悦和欢庆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得这首诗堪称李贺作品中的佳品。同时,这种以高峰为亮点的写作手法,也恰好符合了当时文学创作的特点,并体现出了诗人的创作才华和艺术水平。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皇帝胜利归来,大旗欢舞招展。
皇帝:古代中国君主的尊称。
归来:回到原来的地方。
大旗:指的是战旗或者行进中指引的标志。
欢舞:摇摆着跳动。
招展:在风中飘扬着。
红旗如云片连片,旗端羽饰随风卷。
红旗:象征胜利的标志。
云片连片:连成片状的景象。
旗端羽饰:指的是旗帜上的羽毛饰物。
随风卷:被风吹动的样子。
宝剑破匣腾空起,恰如蛟龙舞蹁跹。
宝剑:常常用作象征武力的物品。
破匣:从剑鞘中拔出剑来。
腾空起:向上飞跃。
蛟龙:传说中的神秘巨龙。
舞蹁跹:形容蛟龙优美的舞蹈姿态。
黄帝凯旋蚩尤死,战鼓咚咚声震天。
黄帝:传说中上古时期的帝王,有无数壮举和功绩。
凯旋:凯旋回到故乡、胜利归来的意思。
蚩尤: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勇士,与黄帝对战失败而死。
战鼓:装在车上,鸣时士兵们那壮观的声势和无畏的决心。
咚咚:形容战鼓发出的沉稳而有力的声响。
高天雷声欢庆,祥云笼盖大地。
高天:高空,指天空。
雷声:闪电划破空中的声音。
欢庆:庆祝胜利。
祥云:美好的象征,预示着胜利的到来。
笼盖:覆盖着、遮蔽着。
地上无烽烟,海内千里庆胜利。
烽烟:城楼或山头上为传递军情而燃起的用柴草等燃料制成的烟火。
海内千里:遥远的距离。
庆胜利:庆祝胜利的到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贺简介: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世人称他为“诗鬼”或“诗仙”。出身福昌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因此后世称他为李昌谷。李贺生活贫困,抑郁感伤,焦思苦吟,他的作品也反映了他的心情,但他的诗仍然闪着奇光异彩,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公元816年,他过早地离开了人世,年仅2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