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 / 于易水送别》拼音译文赏析

  • shuǐ
    sòng
    rén
    /
    shuǐ
    sòng
    bié
  • [
    táng
    ]
    luò
    bīn
    wáng
  • bié
    yàn
    dān
    zhuàng
    shì
    chōng
    guàn
  • shí
    rén
    jīn
    shuǐ
    yóu
    hán

原文: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译文及注释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此地:这个地方;别:离别;燕丹:指北方的燕山和丹山;壮士:勇士;发冲冠:形容壮烈的气概和激动的心情。
昔时:过去的时候;人已没:人已经死去了;今日:现在;水犹寒:水还是很冷的。
注释:
此地:指战场。

别燕丹:燕丹是古代战国时期的一个国家,此处指战场在燕丹地区。

壮士:指勇敢的战士。

发冲冠:形容战士奋勇向前的样子,头发都竖起来了。

昔时人已没:指战场上的战士已经死去。

今日水犹寒:指战场上的河水依然很冷,但战士们已经不在了。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然而发出对于荆轲这位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他借荆轲之意,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时代的深刻关注和担忧,通过渲染荆轲壮烈的离别场面,反映出自己对于自由和尊严的追求。整首诗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气息。 接着,诗人在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再次表达了他对于历史、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在历史中看到了人性的悲凉和坚韧,同样在现实中也感到了时代的冷漠和无情。他用这样的描述,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叹和无奈,也希望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共鸣和反思。 在第三联“江山多妖氛,剑戟鸣相看”中,诗人则写出了唐朝时代的局面。灾荒、战乱、宦官专权,种种不良现象纷至沓来,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对此感到忧虑,呼吁人们要认清时代的危机和问题,共同为国家的安定和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诗人在最后一联“纷纷暮雪里,何必待清明”,抒发了对于友情的珍视和呼唤。他在相隔万里的异乡,怀念远去的友人,感慨时间的无情和命运的不测。他渴望能够与友人再次相聚,分享彼此的欢笑和苦闷,但他也深知现实的残酷和无情,因此提出了“何必待清明”的疑问,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友情的真挚呼唤。 总之,《易水送别》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文字艺术,展现了诗人骆宾王的爱国情怀和对于人性、历史、现实的深刻关注和反思。诗人通过借荆轲之意、咏怀古事,深刻表达了自己对于国家和时代的深刻感慨,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友情和人生的无限眷恋和思考。这首诗既是一篇荟萃了历史思考和人性洞察的咏史之作,也是一首充满爱和希望的送别诗篇。 赏析详情»


鉴赏二
《送友人》是骆宾王的一首送别诗,主题是在易水送别友人时的感受,并借咏史以喻今。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 诗中第一联“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道出了诗人送别友人的地点,并用“壮士发冲冠”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第二联“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是怀古伤今之辞,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诗人在此反思历史变迁,表达出自己对于光阴易逝、时光流转的深深感慨。同时,也揭示出人生的孤独和无奈。这让我们看到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和精神探索。 而第三联“江山多妖氛,剑戟鸣相看”,则是写出了唐朝时代的政治环境和战乱不安的局面。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诗人感叹江山多妖氛,反映出他对于时代的深刻认识和对于国家前途的担忧。 最后一联“纷纷暮雪里,何必待清明”,以寒冷的冬天和飘扬的雪花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友谊的重要性和珍惜。而“何必待清明”则表现出诗人对于现实的不满和对于友情的真挚呼唤,丰富了整首诗的意境和内涵。 总之,《送友人》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感悟和精神追求,展现了一位文艺巨匠的卓越才华。 鉴赏二详情»


创作背景
骆宾王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以侍御史的身份多次上疏讽谏,但由于触忤武后,不久便被诬下狱。然而,第二年秋天骆宾王遇到了赦免,终于得以重获自由。虽然他没有失去对国家的忠诚和报效之心,但由于大唐帝国的政治风云变幻莫测,很难找到自己发挥的机会。 为了追求更好的出路,骆宾王选择前往幽燕一带,这里是唐朝边疆重要的军事前线。他侧身于军幕之中,希望能够以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为国家作出贡献。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其中包括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这首诗是在骆宾王身处幽州的军营时所写,它表达了他对于自己流落异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借此抒发了对于国家前途的关注以及对于自身未能为国家做出贡献的感慨。在这首诗中,他运用大量的婉约辞藻和生动的描写手法,将自己内心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虽然骆宾王经历了风波和坎坷,但他一直保持着对国家的热爱和报效之志。正是在这种信念的驱使下,他才得以在幽州期间创作出许多珍贵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骆宾王、荆轲、燕太子丹、壮士悲歌 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壮士悲歌壮气,怒发冲冠。那时的人已经都不在了,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 注释: - 骆宾王:luò bīn wáng - 荆轲:jīng kè - 燕太子丹:yān tài zǐ dān - 壮士悲歌壮气:zhuàng shì bēi gē zhuàng qì - 壮士:指勇士、豪杰,具有刚烈、坚强、刚直等特质的人。 - 悲歌:指哀怨凄楚声。 - 怒发冲冠:nù fà chōng guān - 怒发:愤怒之极时,头发乱甩出去。 - 冲冠:直接冲破帽子,比喻极度激动、愤怒、惊讶等。 - 易水:yì shuǐ - 易水:在今天的北京市北部,是一条支流,连通白河和涞河。 - 寒冷:hán lěng - 寒冷:冷得厉害的状态,低温的气候或天气。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AA%86%E5%AE%BE%E7%8E%8B)][[2](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D%86%E8%BD%B2)] 译文及注释详情»


骆宾王简介
唐朝 诗人骆宾王的照片

骆宾王(约640年-684年),字观光,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骆宾王出身寒门,七岁能诗,号称神童。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 唐朝初期的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684年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骆宾王起草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敬业败后,宾王不知所终,一说被斩,一说剃发出家,终身隐居。道教扶鸾的信众以骆宾王被斩时兵解,忠肝义胆与文采昂扬,尊之为神,被玉帝封于南宫(南天),是为南宫骆恩师,与孔恩师同属于吕洞宾祖师之幕府。佛教徒则盛传骆宾王遁入禅门,称之为“普济妙章禅师”,年年端午盛大奉祀。台北行天宫会在端午节举办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