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东道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译文及注释:
春风吹拂着船,停泊在阖闾城,水国春寒时晴时阴。细雨淋湿了衣裳,看不清楚,闲花落地无声响。太阳斜照,江上孤帆影,草色翠绿,湖南万里情。如果在东道路上遇到熟人,问候时,我这青袍已经误了我的读书人生。
注释:
春风:春天的风。
倚棹:倚靠在船的船杆上。
阖闾城:古代国都,今天的南京市。
水国:指江南地区。
春寒:春天的寒冷。
阴复晴:阴天转晴。
细雨:细小的雨。
湿衣:衣服被雨水打湿。
闲花:指路边的野花。
落地:花瓣落在地上。
听无声:听不到花瓣落地的声音。
日斜:太阳斜照。
江上孤帆影:江上孤独的帆影。
草绿:草地变绿。
湖南:指中国湖南省。
万里情:形容景色美丽。
东道:东道主,指接待客人的人。
相识问:相识的人问候。
青袍:古代士人穿的青色衣服。
误儒生:指作者自己,因为没有考中进士而失去了做儒生的机会。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二:
这篇文章描述了刘长卿的《赠别》的创作年代、背景和内涵。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在至德三年初被贬之后,在离苏州之前撰写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诗人和友人在江边相遇,且两人即将分别的场景,其中春风和水国春寒暗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表达了惜别之情和对未来的疑虑。
诗中亦充满了气韵流畅的美感,运用了大量的景物描写与艺术手法,如“春风倚棹”“水国春寒阴复晴”等,表现出作者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此外,诗尾的“青袍今已误儒生”更加凸显了作者心灵的苦闷和遭遇,给整篇诗增添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总之,《赠别》是一首运用描写山水和交情的诗歌作品,通过微妙的细节展现了作者对友情的怀念和对未来的疑虑,同时也展示了他的强烈的艺术感受性和诗歌创作水平。这篇文章深度探究了诗歌本身与诗人生平的联系,不仅展现了诗歌作品的鉴赏价值,更为读者提供了对作者及其所处时代的认识和理解。
鉴赏二详情»
鉴赏一:
《赠别》这首诗是刘长卿用流畅优美的语言,运用一连串景物描绘人物的行动和情感,在叙事抒情之间展示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与怀念。
这首诗通过融合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将两位朋友在江边相遇、携手徘徊的情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刘长卿运用大量的“景语”,结合自然风光与人物情感,营造出丰富而具有意境的画面,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湿润的空气、残花飘落的轻柔和欣赏美景时的惬意心情。
同时,诗中对于友谊的描绘也让人感受到亲情般的温暖和深厚。刘长卿将友情比作“珠玉”、“银钩”,以及“交情”、“友谊”,表达了他对好友的赞赏和祝愿,更是对友谊的珍视。
《赠别》运用了典雅的语言,以简短明了的篇幅表达了作者对友谊之美的领悟和祝福。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让读者在描写的景物中看到了人物的感情,凸显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的关系。整首诗意象丰富,情感真挚,是一篇充满着文学价值和生命力的经典之作。
鉴赏一详情»
创作背景:
刘长卿的诗篇《赠别》以其深情苦思和艺术精髓而广为传颂。虽然现在无法确定这首诗的创作年代和具体背景,但从诗中所描述的情景可以看出,这是两位旧识在苏州偶然重逢的故事。
据参考资料显示,刘长卿的这位好友严士元在会稽(今浙江绍兴)担任官职,他与刘长卿二人曾经是志同道合的知交。可能是因为严士元调任到湖南去了,二人相见恨晚,于是刘长卿便写下了这首《赠别》,表达了别离之情,赞颂了友谊之美。
苏州是中国南方东部地区的一座古老城市,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刘长卿和严士元在这里重逢,也是在这里告别。这座城市以其秀美的环境和灿烂的文化而著名,正好与刘长卿这首诗所呈现的情感氛围相得益彰。
总之,刘长卿《赠别》这首诗所描绘的故事情节虽然已经无从考证,但其艺术价值和文化含义仍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后人的文学创作和精神追求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水国的天气带着初春的寒意,忽晴忽阴,忽好忽坏;在这春风乍起的日子,我所乘的船停泊在苏州城外。蒙蒙细雨润湿了衣服,自己却没有注意到;枝上的花朵飘落到地上,听不到声响。薄暮夕阳下,江上孤帆远去;太湖之南碧草如茵,绵延万里。或许有朋友会问到我的境遇,请转告他们,我这个一介书生,命途多舛,已被“青袍”所误。
注释:
- 水国:指中国南方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等省。
- 忽晴忽阴:形容天气变化无常,忽然晴朗,忽然阴沉。
- 春风乍起:形容初春时节,阳光温暖,和风拂面。
- 苏州:古城,江苏省城市之一。
- 蒙蒙细雨:形容细密的雨点从空中缓缓飘落。
- 枝上的花朵:指春天的花朵,可能为梅花等。
- 孤帆远去:形容江上孤舟徐徐行进的景象。
- 太湖之南:指太湖南岸,现在属于浙江、江苏两省交界处。
- 碧草如茵:形容草地绿油油的,茵是草地的一种草。
- 青袍:指官职,可能是刘长卿自己曾经的职务。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长卿(726年-790年),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