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圭峰霁色新,送此草堂人。麈尾同离寺,蛩鸣暂别亲。
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
译文及注释:
圭峰:古时指山峰的尖顶。霁色:晴朗的天空。新:新鲜、清新。
送此草堂人:送别来到这里的客人。
麈尾:麈鹿的尾巴,古时常用作笔杆。同离寺:一起离开寺庙。
蛩鸣:蛩虫鸣叫。暂别亲:暂时离别亲人。
独行潭底影:独自行走在潭水底部,影子映在水中。数息树边身:停下来数几口气,身体靠在树边。
终有烟霞约:最终会有烟霞相约。天台作近邻:指天台山,与此地相近。
注释:
圭峰:指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的圭峰山,为道教名山之一。
霁色:指天气晴朗,云彩消散,天空呈现出蓝色。
草堂:指诗人的住所。
麈尾:指麈尾山,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
同离寺:指同离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为佛教名刹之一。
蛩鸣:指蛩虫的叫声。
潭底:指湖泊或池塘的底部。
烟霞:指山间的云雾和霞光。
天台:指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山,为佛教名山之一。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贾岛是唐代著名诗人,他在科举考试中落榜后,来到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落脚。此时,他产生了疏离世俗、把握内心的想法,并决定南游庐山。在离开前,贾岛为了表达自己对这里的情感,作了一首《送从弟赴庐山南游》的诗。
据史书记载,贾岛在开元年间参加了科举考试,但最终以落榜告终。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转而寻求自我净化和人生奋斗的新道路。长安西南圭峰之草堂寺给了他一个安身立命的地方,也成为了他思考人生境遇的重要场所。
贾岛在这里顿悟佛法,修正了自己的追求。他深知人生短暂,而内心却能逃离忧烦,追求真实,这种思想也流露在他的诗歌中。因此,当他即将南游庐山时,为了表达自己对这里的依依惜别,写下了《送从弟赴庐山南游》。
贾岛的这首诗表达了他对离别的无奈和对内心深处的追求,诗歌风格简洁,却充满了哲理气息。这一作品也成为了贾岛文学生涯中的重要篇章,体现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送东篱之任天台问道》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名篇,描写了他送别从弟,观赏秋雨初晴的自然景色,并对佛禅领悟的深入思考。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的疏远和对于内心静谧的追求。
在诗的开头,作者运用“蛩鸣”与“霁色新”相呼应的手法,描绘了雨后初晴的天空和清新的气息。接着,通过“同离寺”这句话将诗篇推向了别离的主题。下面两句“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是本诗最为经典的句子,歌颂了堂弟孤独的身影在潭水中倒映的形象和他沿途疲惫时依靠树木休息时的情景。这两句话对偶工巧,造语自然奇特,境界幽冷奇峭,表现了孤独与无助的感受,给人以深深的感触。
接下来的几句话则表现了作者对禅宗的思考,指出独行潭边,潭上之人与潭底之影是一一相应,同时也是互为存在的。这种境界带有佛教式的领悟,把自然景色和禅宗思想融合在一起,充满哲学的意味。
最后,作者提到了“终有烟霞约,天台作近邻”,表达了对将来与从弟再次相见的期望,在表现疏离的同时不失对亲情的眷恋。整首诗体现出贾岛对于内心深处追求的表现和对佛禅哲学的领悟,诗歌风格简约、清新,具有强烈的哲学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值得品味和欣赏。
赏析详情»
贾岛简介: 贾岛(779年-843年),字浪仙(亦作阆仙),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唐朝著名诗人,与韩愈同时,有诗奴之称,自号碣石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