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译文及注释: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
(悠悠:悠长;清:清澈;江:江河;水落:水流到;沙屿:沙洲;回潭:回旋的潭水;石下:在石头下面;深:深邃;绿筱:绿色的芦苇;岸傍:在岸边;密:密集)
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鲛人:传说中的海中人;潜:潜藏;渔父:捕鱼的人;歌自逸:自得其乐地唱歌;忆:回忆;别时:分别的时候;泛舟:划船;昨日:过去的日子)
夕阳开返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夕阳:太阳落山的时候;开:展开;返照:反射的光芒;中坐:坐在中间;兴:兴致;非一:不止一个;南望:向南望;鹿门山: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南部的山;归来:回来;恨如失:后悔不已)
注释:
悠悠:形容江水流动的声音。
清江水:指江水清澈。
水落沙屿出:指江水流经沙洲后分流,形成小岛。
回潭石下深:指江水在回流时形成的深潭,潭底有石头。
绿筱岸傍密:指江岸边长满了绿色的芦苇和密密麻麻的植物。
鲛人:传说中的海中仙女。
渔父:指在江边捕鱼的人。
忆与君别时:回忆与朋友分别时的情景。
泛舟:指划船游玩。
夕阳开返照:指夕阳的余辉映照在江面上。
中坐兴非一:指在船上坐着,心情愉悦。
南望鹿门山:指向南望去,可以看到鹿门山的景色。
归来恨如失:指回到现实生活中,感到失落和遗憾。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此篇诗作为唐代文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首以汉江为背景的抒情诗。整首诗分为三个部分,通过描绘汉江景色和回忆与王迥游江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思念和珍视之情。
诗的第一部分描写了孟浩然登上汉江中的小岛,感叹汉江的神奇美丽。作者用“水落沙屿出”这句含蓄的诗句,隐喻出这座孤屿在潮水退却后显得更加突出。接着,他描写了汉江两岸的景色和传说中的鲛人,为后文回忆和友情铺垫。
诗的第二部分描述了孟浩然与好友王迥游览汉江和登上孤屿的情景。在夕阳的晚照中,他们坐在孤屿上,兴致勃勃,仿佛昨天的事情。通过“夕阳”和“中坐”等景语和情语,将两人一起游览的情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的最后两句是第三部分,孟浩然在此表达了对好友王迥的思念之情。他说“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回忆起与好友分别的情景,表达出对友情的珍视和怀念之情。
总之,这首诗通过对汉江景色和孟浩然与好友王迥游览的情景的描绘,既表现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呈现了孟浩然和王迥这两位大文豪之间的真挚友谊。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此篇诗作的背景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诗中所涉及的人物和情感,即孟浩然和他的好友王迥。据资料显示,王迥是一位隐居的高士,而孟浩然也是一生未出仕的文人,二人都徜徉高蹈,交情深挚。孟浩然在多首诗中都表达了对王迥的思念和敬重之情。因此,可以说,此诗是孟浩然对友情的一种表达和赞美。
第二,是诗中所述的场景和情境。孟浩然登上汉江中的一个小岛,夕阳斜照,江水退去,露出了小岛的沙洲。他静坐在小岛上,回想起离别时与王迥的情景,感慨万千。这个场景不仅凸显了孟浩然的孤独和思乡之情,还反映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回忆。
总的来说,此篇诗作既反映了唐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情感表达方式,也呈现了孟浩然和王迥这两位大文豪之间的真挚友谊。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江上碧波荡漾清水悠悠,江水退去露出小岛沙洲。
(江上:指江面之上。碧波:青翠的波浪。荡漾:起伏不断的动作。悠悠:长远的样子。沙洲:江中沙堆积成的陆地。)
岩石下潭水漩流不见底,绿油油细竹傍岸长得稠。
(潭水:比江深的水洼。漩流:水流旋转形成的涡流。绿油油:青翠欲滴的样子。细竹:指生长时间较短的竹子。)
鲛人潜在潭底不见踪影,渔翁唱起棹歌自在优游。
(鲛人:传说中的海底神仙,有时也指泳姑和美人鱼等。棹歌:划船时唱的歌曲。自在:自由自在的样子。优游:游荡、漫步。)
回想起与您分手的时候,泛舟的情景就像在昨日。夕阳斜照着傍晚的景物,独坐在小岛上兴味无穷。
(泛舟:划船游玩。斜照:太阳倾斜的光线。傍晚:离日落不远的时间。兴味无穷:非常有趣的样子。)
向南方遥望家乡鹿门山,归来满腹都是别绪离愁。
(鹿门山:指孟浩然的故乡鹿邑县所在的山。归来:回到家乡。别绪:离别时的感情。离愁:因离别而感到忧愁。)
译文及注释详情»
孟浩然(689年-740年),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以字行,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阳)人,又称孟襄阳,盛唐時期著名詩人,屬於山水田園派。孟浩然年輕時曾遊歷四方,故後人稱他孟鹿門、鹿門處士,与王维并称为王孟。
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律詩,题材大多關於山水田园和隐逸、旅行等内容。他與王維、李白、張九齡交好,继陶渊明、谢灵运、谢朓之后,开盛唐山水詩之先声。知名詩作有《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