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昔年曾向五陵游,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
西园公子名无忌,南国佳人号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
译文及注释:
昔年曾向五陵游,曾经游历过五陵名胜,
子夜歌清月满楼。在子夜时唱歌,清风明月照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银烛照耀下,树影长得像白昼,
露桃花里不知秋。露水滋润下,桃花盛开,不知已是秋季。
西园公子名无忌,西园里的公子名叫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南国里的美女被称为莫愁。
今日乱离俱是梦,如今的离散都只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只看到夕阳西下,水向东流。
注释:
1. 五陵:指古代的五个陵墓,即秦陵、汉陵、唐陵、宋陵、明陵。
2. 子夜:指晚上十二点到两点的时间段。
3. 清月:指明亮的月亮。
4. 满楼:指楼上的景象,即满月的景象。
5. 银烛:指银色的蜡烛。
6. 露桃花:指露水滴在桃花上的景象。
7. 西园公子:指一个在西园里的公子。
8. 名无忌:指这个公子的名字叫无忌。
9. 南国佳人:指一个美丽的南国女子。
10. 号莫愁:指这个女子的别名叫莫愁。
11. 乱离:指混乱和分离。
12. 夕阳:指太阳落山的时候。
13. 水东流:指水向东流去的方向。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物的名字中,既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又使得诗意更加深刻。而“南国佳人号莫愁”则取自《楚辞》中的“九歌·湘夫人”,意指南国美女莫愁辞。诗人运用典故,通过对比西园公子与南国佳人的形象,暗示两者之间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巨大差异。通过这样的写作手法,诗人表达出对封建贵族生活的批判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
其次,该诗在艺术上的另一个特色是引经据典,运用历史典故展开诗歌表现。第二联“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取自《诗经·小雅·节南山》,“南山竹笋荀石韦”句,把竹子的形态描绘得栩栩如生,而“结根泰山阿”则直接寄托了作者的情感,表现出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泰山神话的敬仰。第四联“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则取自唐玄宗诗作《秋登兰山寄张五》,用以批判封建贵族的放纵和浪费。而第一联“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则借用了李白的诗句“五陵豪气三千里,一日卧多少人”,将历史人物的形象引入诗歌中来,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总体而言,该诗作者韦庄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历史人物等各种手法,通过对封建贵族生活的反思和对平民百姓的同情,展现了他的文化素养和思想深度。同时,他对于自然之美、传统文化的仰慕与热爱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地表达。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韦庄是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他的族谱虽然名门望族,但到了他这一代,家道已经日渐衰落。不仅如此,他还遭遇了父母早逝的悲惨遭遇,使得他的家境更加寒微。尽管韦庄才华横溢、勤学苦练,但他的时运却迟迟未能到来。韦庄最初居住在长安周边,后来搬到了虢州。
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时,韦庄恰好来到京城准备应试。他对于古都的兴替盛衰深感触动,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蕴含许多婉转而又深刻讽喻的七律《忆昔》。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于时局动荡的忧虑和对于昔日盛景的怀想,用诗歌的形式彰显出他作为文化人对于祖国历史的关怀和热爱。
韦庄的生平经历以及他的文学成就,为我们了解唐代社会、文化和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且对于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韦庄生活的年代虽然已经过去了千余年,但他对于人生和历史的思考以及表达方式,却具有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往年曾经到五陵去旅游,子夜歌声清丽月光满楼。五陵指的是南京的明孝陵、蒋介石陵园、中山陵、灵谷寺和玄武湖陵。子夜指的是夜里十二点到两点之间的时间段。这句话的意思是作者在往年的某个时候到了五陵旅游,当时是深夜时分,可以听到悠扬的歌声,同时满楼都被月光照亮。
树前点上明烛亮如白昼,身处美女群中忘掉春秋。明烛指的是明亮的蜡烛,作者在树旁边点上了明亮的蜡烛,使得周围非常明亮,就像白天一般。作者身处美女群中,忘却了岁月的变迁。
席中风流公子名叫无忌,座上俊俏佳人号称莫愁。风流公子指的是有才华、有魅力的男子,名为无忌。座上的俊俏佳人,名叫莫愁,也是一个有着美貌和才华的女子。
如今碰上乱世都成幻梦,夕阳西下只见江水东流。这句话的意思是,如今作者所经历的一切,包括五陵的美景和美女,都已经成了过去的梦境。现在夕阳西下,只看到江水向东流淌着,暗示着世事的无常和变化。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韦庄简介: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主要作品有《浣花词》、《清平乐·春江晚景》、《清平乐·梅花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