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自《汉书·食货志》
译文及注释:
管子说:“仓库充实才能知道礼仪。”从古到今,从未听说过治理民众不足却能够治理的情况。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可能会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可能会受冷。”生命有限,若不善加利用,则物力必定不够用。古代治理天下,要充分储备,才能依靠。现在却背离了本意,追求眼前的利益,食客众多,这是天下的大残害;淫乱奢侈的风气日益加剧,这是天下的大祸害。残害公然行事,没有人能够阻止;大命即将崩溃,没有人能够振救。生命的诞生很少,而浪费却很多,天下的财产怎么能不崩溃呢!
汉朝已经存在了将近四十年,公共和私人的积累仍然令人痛心!如果时机不对,没有雨水,人们会感到绝望;如果年景不好,人们会请求出售爵位,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了。难道没有人会因为天下的危险而惊慌吗?饥荒和丰收是天意,禹、汤都经历过。即使不幸遭遇了两三千里的旱灾,国家也会互相帮助吗?如果边境出现紧急情况,数百万人会被派遣去支援吗?战争和旱灾同时发生,天下大乱,有勇气的人会聚集起来进行抵抗;妇女和老人会被强迫去咬骨头。政治还没有完全通畅,远方的人们就开始怀疑,纷纷起来争斗。这让人感到惊恐,难道会有好结果吗?
储备粮食是天下的大命运。如果有足够的粮食和财富,为什么不能成功呢?攻击敌人就能够取胜,防守就能够稳固,战争就能够胜利。如果与敌人结盟,怎么可能不会到来呢!现在殴打百姓,却让他们回到农田里,这都是本末倒置;让天下的人们各自发挥自己的力量,那些没有技能的人们可以转而依靠南方的土地,这样就能够充分储备,人们也会感到快乐。这可以使天下富裕安定,这就是仓库的作用,我私下里为陛下感到惋惜。
注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管子说:“仓库里储存充足,才能知道礼仪和规矩。”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从古到今,从未听说过治理一个民众不足的国家。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古人说:“一个男人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一个女人不织布,就会有人受冻。”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人生有限,如果不合理利用,物力必然会不足。
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古代治理国家非常细致,因此储备充足,可以依靠。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现在背离了古代的治国之道,追求短期利益,导致食物短缺,这是天下的大祸害;奢侈淫乱的风气日益蔓延,这是天下的大贼。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祸害和贼盗肆虐,没有人能够阻止;大灾难即将来临,没有人能够振作。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生产的人很少,而消耗的人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枯竭呢!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汉朝已经存在了将近四十年,公共和私人的储备仍然很可怜,令人感到悲痛!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如果时节失当,没有雨水,人民就会陷入绝望;如果年景不好,收成不入,就会有人卖掉自己的爵位,这已经听说过了。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如果天下陷入危机,怎么可能不惊慌失措呢?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天灾人祸导致饥荒,这是天意,禹、汤也曾经遭遇过。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如果不幸遭遇数千里的旱灾,国家应该互相帮助;如果边境有紧急情况,数百万人民需要救援,国家应该提供援助。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战争和灾荒同时发生,天下大乱,有勇气的人聚集起来抵抗;强壮的人抢夺弱小的人的食物。
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政治还没有完全通达,远方的人也开始怀疑,纷纷起来争斗。
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这让人感到惊慌,难道会有好的结果吗?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储备充足是天下的大命脉。
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如果粮食充足,财富充裕,就可以攻取敌人,守住自己,战胜敌人。
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如果有敌人来犯,就可以远程支援。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现在打压百姓,让他们回归农业,这都写在政府文件上;让天下人各尽其力,让那些没有技术的人到南方耕种,这样就可以储备充足,人民也会快乐。
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可以让天下富裕安定,但是现在只是关注这个仓库,我很为陛下惋惜。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年曾担任过汉朝的左内史和长信少府,在多个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在汉文帝时期,他向皇帝上书,奏请加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以便增加粮食积贮。
贾谊所在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十分恶劣。由于战争和自然灾害等原因,人们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物资匮乏,饥荒频繁发生。此外,商贾、地主利用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地侵夺广大农民的权益,导致农民生产破产,纷纷流入城市成为无业游民。这些问题不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到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
面对这种情况,贾谊提出了《论积贮疏》这篇奏疏。通过这篇奏疏,他首先指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出只有加强对农业生产的支持,才能保证国家有足够的粮食积贮。他建议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人们从事农业生产,同时限制商贾的发展。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如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分配,减轻农民的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论积贮疏》这篇奏疏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反响,被认为是一篇富有远见和战略思维的文献。贾谊的建议不仅被汉文帝采纳,而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他的主张将农业生产重新置于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对中国历史上后来的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1. 粮仓(liáng cāng):指用来储存粮食的大型仓库。
2. 百姓(bǎi xìng):指普通百姓,也可以理解为民众。
3. 礼节(lǐ jié):指社会上的规矩和礼仪。
4. 治理(zhì lǐ):指管理、治理国家或地方。
5. 古代(gǔ dài):指过去的时间、历史阶段。
6. 耕地(gēng dì):指耕种和开垦土地。
7. 织布(zhī bù):指织造布料。
8. 生产(shēng chǎn):指制造和生产物品或产品。
9. 消费(xiāo fèi):指人们购买和使用物品或产品。
10. 社会财富(shè huì cái fù):指整个社会中所有的物质财富。
11. 奢侈(shē chǐ):指过度奢华和浪费。
12. 盛行(shèng xíng):指在社会上普遍存在或流行。
13. 制止(zhì zhǐ):指阻止、制约。
14. 命运(mìng yùn):指国家、民族或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15. 枯竭(kū jié):指用尽、耗尽。
16. 公家(gōng jiā):指政府部门或官方的。
17. 私人(sī rén):指个人的、私有的。
18. 季节(jì jié):指不同季节的时间和气候。
19. 纳税(nà shuì):指缴纳税款。
20. 朝廷(cháo tíng):古代指皇帝和他的官员们,也可以理解为政府或统治者。
21. 爵位(jué wèi):指皇亲贵族或勋贵等的封爵头衔。
22. 灾荒(zāi huāng):指自然灾害引起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23. 财富(cái fù):指拥有的财产、资产或物质财富。
24. 自然界(zì rán jiè):指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25. 夏禹(xià yǔ):传说中的夏朝开国君主和治水英雄。
26. 商汤(shāng tāng):商朝初期的统治者,也是一个有名的古代政治家。
27. 紧急情况(jǐn jí qíng kuàng):指紧急而严重的事件或事态。
28. 军队(jūn duì):指一支或多支组成的军事力量。
29. 发放(fā fàng):指派发、发给。
30. 灾害(zāi hài):指灾难和损失。
译文及注释详情»
贾谊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人,字太傅,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18岁即有才名,年轻时由河南郡守吴公推荐,20余岁被文帝召为博士,不到一年被破格提为太中大夫。23岁时,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后,贾谊深自歉疚,直至33岁忧伤而死。 贾谊的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其中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等都很有名;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