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方候袁公》拼音译文赏析

  • chén
    yuán
    fāng
    hòu
    yuán
    gōng
  • [
    nán
    beǐ
    ]
    liú
    qìng
  • chén
    yuán
    fāng
    nián
    shí
    shí
    hòu
    yuán
    gōng
    yuán
    gōng
    wèn
    yuē
    xián
    jiā
    jūn
    zài
    tài
    qiū
    yuǎn
    jìn
    chèng
    zhī
    suǒ
    xíng
    yuán
    fāng
    yuē
    lǎo
    zài
    tài
    qiū
    qiáng
    zhě
    suí
    zhī
    ruò
    zhě
    zhī
    rén
    suǒ
    ān
    jiǔ
    ér
    jìng
    yuán
    gōng
    yuē
    wǎng
    zhě
    cháng
    weí
    lìng
    zhèng
    xíng
    shì
    zhī
    qīng
    jiā
    jūn
    qīng
    yuán
    fāng
    yuē
    zhōu
    gōng
    shì
    ér
    chū
    zhōu
    xuàn
    dòng
    jìng
    wàn
    zhōu
    gōng
    shī
    shī
    zhōu
    gōng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陈元方十一岁时,等候袁公。袁公问他:“你家的君主在太丘,远近都称赞他,他做了什么事情?”元方回答:“我父亲在太丘,对待强者以德,对待弱者以仁,让他们自由安居,久而久之更加尊敬。”袁公说:“我曾经担任邺令,也做了这样的事情。不知道你家的君主和我有什么不同?”元方回答:“周公和孔子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都能够处理好国家的大小事务,像是一样。周公没有向孔子学习,孔子也没有向周公学习。”
注释:
1. 陈元方:唐代诗人,字子安,号梦得山人。
2. 袁公:指袁宏道,唐代宰相。
3. 太丘:指陈元方的家乡,今山东省太原市。
4. 绥之以德:用德行来安抚强者。
5. 抚之以仁:用仁爱来安抚弱者。
6. 恣其所安:让人们自由选择自己的安身之所。
7. 益敬:越来越尊敬。
8. 邺令:指袁宏道曾任邺县县令。
9. 周公、孔子:周公是周朝的开国元勋,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儒。两人虽然时代不同,但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段内容所述的是袁公和陈元方之间的一次交流,袁公以难题试探陈元方,但陈元方机智应对,不仅顾及了自己的形象,更保护了对方的尊严。这种巧妙的交际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交际之道”,也是一种高超的“圆滑”技巧。 首先,袁公自负而陈元方则具有明智的判断力。袁公提出的问题非常刁钻,意图为难陈元方。但陈元方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以更高明的方式回应了袁公的挑战,展示了他的智慧和洞察力。在袁公和陈元方之间,陈元方表现出的智慧和机智,让人们感到叹服。 其次,陈元方的回答非常得体。陈元方不仅回答了袁公的问题,而且还很好地保护了对方的尊严。他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同时也肯定了袁公的特别之处。他的回答既不自夸,也不贬低别人,完美地展示了古代文化中所蕴含的人际交往之道。 从这段内容中可以看到,古代中国文化注重“圆滑”和“交际之道”,表现出中国人讲求和善相处、互相尊重和珍惜面子的精神。这种高超的交际技巧和智慧,不仅在古代具有现实意义,也在今天的社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交际方式对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以及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极为重要。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这部书是由南朝宋代的刘义庆所写。其背景是在东晋时期,而刘义庆本人在扬州生活了一段时间,听取了周围人物的言行记录下来,又参照了其他古代笔记进行整理编辑,最终完成了这部记述自汉魏至东晋时期的笔记小说集。 《世说新语》以轶事记载为主,不仅记录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更是用简练、生动鲜活的文字给人们留下了印象深刻的形象。该书语言质朴、精炼,深得历代文人钟爱。因此,许多后世文学艺术作品都从其中寻找灵感,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 在《世说新语》中,还记载了一些发生在当时扬州的故事。例如:“咄咄怪事”,就是源自于曾担任建武将军、扬州刺史的中军将军殷浩被废为平民后,他从来不说一句抱怨的话,每天只是用手指在空中写写画画。扬州的吏民顺着他的笔划暗中观察,看出他仅仅是在写“咄咄怪事”四个字而已。大家这才知道,他是借这种方法来表示心中的不平。 可惜的是,《世说新语》一书刚刚完成,刘义庆因病离开扬州,回到京城不久便英年早逝,时年仅41岁。宋文帝闻讯后非常悲痛,赠其谥号为“康王”,以示哀思。虽然《世说新语》只是一本看似杂乱无章的笔记集,但它的价值在于其瑰丽多姿的文字,以及记录下来的人物故事,不仅被后世文人广为传播和借鉴,也成为了当时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见袁绍。袁绍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做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心安理得地做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更加敬重。”袁绍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活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 注释:陈元方是汉朝时期的人物,他的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官员。在太丘任职期间,他以德治国,用仁慈之心对待民众,使得大家心安理得地工作生活,并因此获得了更高的尊敬。与此类似,袁绍也曾担任县令,同样通过对待不同群体的人民用心,赢得了人们的认可。最后,陈元方以周公和孔子的故事来说明,不同时代的人们也可以有相似的行为,这是因为他们都追求道德和理想的境界。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刘义庆简介: 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义庆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他的著作有《世说新语》和志怪小说《幽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