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分水岭》拼音译文赏析

  • guò
    fēn
    shuǐ
    lǐng
  • [
    táng
    ]
    wēn
    tíng
    yún
  • shuǐ
    qíng
    yǒu
    qíng
    shān
    sān
    tóng
    xíng
  • lǐng
    tóu
    biàn
    便
    shì
    fēn
    tóu
    chù
    bié
    chán
    shēng

原文: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相关标签:写人

译文及注释
溪水无情似有情,入山三日得同行。
(溪水虽然没有感情,但是它的流动却像是有感情一样,我和同伴一起进入山中已经三天了。)

岭头便是分头处,惜别潺湲一夜声。
(到了岭顶就是分别的地方了,可惜分别时流淌的溪水声只能陪伴我们一夜。)
注释:
溪水:小溪流水。
无情:没有感情。
有情:有感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进入山中三天后才能与同行者相遇。
岭头:山岭的顶端。
分头处:分别的地方。
惜别:不舍得分别。
潺湲:流水声。
一夜声:一夜的流水声。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篇文章是对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的一首诗《过分水岭》进行的鉴赏。这首短诗通过将自然物品拟人化,成功地使平凡事物富有诗意美。诗中所提到的分水岭是秦蜀或秦梁间必经之地,在唐代是一个著名的交通要道。然而,这首诗并没有着眼于分水岭本身,而是通过描述在这个地方与溪水的一段因缘,以及由此引起的诗意感受来为读者呈现一个美妙而动人的画面。 这首诗的语言朴素,看似散文,却极富情趣。诗中将一条山间溪流拟人化,描绘成一个痴情的小女生。她不辞辛苦地送行三日,在离别前夜,她忍不住呜咽起来,给人留下了可爱而又有情的印象。这个痴情的小女生使得原本毫无感情的自然物——溪水,也变得有情,从而呈现出动人的人情美。 首句就从溪水写起,利用“无情”这个形容词来引出“有情”,凸显出“有情”的美妙。下面三句则围绕着“有情”这个主题进行具体描写,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似”字用得非常恰到好处,带有一种主观感觉,准确地表达了诗人所想要表达的情感。 可以想象出,这条溪流必然是娟秀而温婉的,与飞卿相处愉快,否则飞卿也不会有这般佳兴。温庭筠在这首诗中通过拟人化自然物品,并赋予它们有情的特点,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因此,这首诗展示了艺术手段的娴熟运用,同时也反映了温庭筠的才华和创造力。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温庭筠于830年秋冬之际,由陕西秦地入川途中经过汉中府略阳县(今属陕西)东南八十里的分水岭时所作。据资料显示,分水岭是一处自然界分界处,分别流入汉江和嘉陵江,因而也被誉为“天下第一分水岭”。在这个季节,盛夏已结束,秋凉初至,温庭筠在此领略到了大自然的壮观与神奇,创作出了这首气势恢宏的山水田园诗。 可以说,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十分独特。温庭筠所处的汉中府略阳县地势崎岖,位于川陕两地的交界处,山峦起伏,江河纵横,自然景观壮丽,地理环境优越。这种独特的背景不仅给温庭筠创作提供了灵感和写作素材,更为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诗歌内容来看,温庭筠将现实自然环境与内心情感融合在了一起,通过对分水岭的细致描写、山水田园景色的淋漓呈现,营造出了一幅“旷世奇观”的天地画卷。诗中的“豪俊如画”,“云想衣裳花想容”,“万壑千山赴客程”等意象,形象生动,意境深远,无不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神往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凭借着独特的创作背景和精妙的诗歌技巧,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经典之作,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珍贵遗产,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温庭筠、溪水、山、同行 溪水本是无情的,但入山这三天里,得到了它的同行,便有了情感。前边就是分头之处了,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涌起依依惜别之情。 汉字译文: 溪水:指山间流动的小河。 同行:引申为陪伴、同在一起走。 分头之处:分岔的地方,可以选择不同的路线。 依依惜别:形容深情不舍,留恋不已。 注释: 这段文字描写了在山区旅行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建立的情感联系。溪水通常被看作是冷酷、无情的,但在旅行中,作者通过和溪水的“同行”建立了情感联结。在即将分离的地方,作者不禁产生了留恋之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简介
唐朝 诗人温庭筠的照片

温庭筠(801年-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词人。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与花间派词人韦庄合称“温韦”。代表作品《商山早行》,《经五丈原》,《利州南渡》,《苏武庙》,《菩萨蛮》,《梦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