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
译文及注释:
镜水夜来秋月,如雪。采莲时,小娘红粉对寒浪。惆怅,正思惟。
镜水:指水面如镜的河流或湖泊。
夜来:夜晚来临。
秋月:指秋季的月亮。
如雪:像雪一样明亮洁白。
采莲时:指在水中采莲花。
小娘:指年轻的女子。
红粉:指妆饰。
寒浪:指寒冷的水波。
惆怅:形容心情忧郁。
正思惟:正在思考。
注释:
镜水:指水面如镜的湖泊或河流。
秋月:指秋季的月亮。
如雪:形容月光洒在水面上,像雪花一样洁白。
采莲:指在水中摘取莲花或莲藕。
小娘红粉: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寒浪:指冷冽的波浪。
惆怅:形容心情忧郁、苦闷。
正思惟:指正在思考、沉思。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二:
《秋夜曲》是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所作,通过描绘月夜采莲的情景,表现了少女内心的孤寂和惆怅。全词共四句八字,直白简洁,含意深远。
首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出秋夜的宁静和恬淡。第二句“树木临临,望崇峻而崔嵬”营造出秋夜里的寂静和高远感。第三句“登时遥望彩云深,误入藕花深处”中的“彩云”和“藕花”,增加了诗歌的想象力和诗意感。最后一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点明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
然而,此词最大的特色在于其情感表达。词人通过少女采莲的活动抒发了她内心的孤寂、惆怅和爱情的渴望与追求。采莲女子面对自己映在水中的影像,暗示了她内心的孤独。而“红粉”与“寒浪”的对照,折射出她惆怅的心情。而词中的“思维”,则给人以隐秘、神秘之感,更加增添了词作的文艺性和思考性。
总之,《秋夜曲》以简洁的词句、深邃的内涵和高超的技巧,达到了诗词之境,成为唐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
鉴赏二详情»
鉴赏:
《采莲曲》是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以秋天夜色中的明月和水面为开端,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时光和美好景色的向往。接着通过“采莲时”这个场景的设定,为下文的情感世界打下铺垫。
词中的女主人公采莲女被形容得美丽动人,展现出她妙龄的风韵。作者深刻地描绘了她身着红衣,沉浸在孤独的寒浪之中的形象,这不仅仅突出了她的美貌,还展示了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失落。作者通过运用红与寒两种极端的色彩,把女主人公的情感状态进一步渲染,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她内心的喜怒哀乐。
整首词通过精致的描写,让读者在想象中都能感受到那个充满浪漫与悲伤的秋夜。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调,又让读者在万千词中留下了一首难忘的佳作。这首词展示了温庭筠的情感与才华,也让这个秋夜里温柔的故事传遍了千年。
鉴赏详情»
创作背景:
温庭筠是唐代著名的词人,他的词作以清新自然、清丽脱俗而著称。其中,他的《采莲曲》一首,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清晨采莲的场景,采莲的姑娘们红润的粉面,在明亮的镜水中倒影出迷人的身影,让词人感到十分动情。这个场景是那么美丽,那么自然,词人将这一瞬间凝固在了他的词作之中。
据资料显示,这首词应该是写于唐朝晚期或者五代时期。当时,词人们常常爱用花鸟、山水、宫廷等元素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向往,而《采莲曲》正是在这样的思潮下而创作的。
从《采莲曲》中可以看到,温庭筠不仅热爱自然,也热爱生命的美好和纯真。他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融入到词作之中,使词作更加真挚动人。同时,他的词作也对后人有很大的影响,成为后世词人们学习和追求的榜样。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池中水波平如镜子,映照着夜空中的一轮秋月,月光皎洁如雪。正是采莲的时节,那采莲的少女,红粉盛妆却只能空对着寒冷的水波,不由感到万分惆怅。她人在采莲,心中却思量着远方的情郎,愁思难解,黯然神伤。
【汉字译文】
池(chí)中水波平如镜子,映照着夜空中的一轮秋月,月光皎洁如雪。正是采莲的时节,那采莲的少女,红粉盛妆却只能空对着寒冷的水波,不由感到万分惆怅。她人在采莲,心中却思量着远方的情郎,愁思难解,黯然神伤。
【注释】
在这首诗中,诗人温庭筠清晰地描绘出了一幅寂静而凄美的景象:池水平静如镜,映照着一轮皎洁的秋月。正在采莲的少女身穿华丽的衣裳,却只有冷若寒冰的水波作为伴侣,心中充斥着忧愁和思念。这幅画面把夜色、自然和人物的内心感情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极具感染力。
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801年-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词人。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与花间派词人韦庄合称“温韦”。代表作品《商山早行》,《经五丈原》,《利州南渡》,《苏武庙》,《菩萨蛮》,《梦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