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译文及注释: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靠近山脚感到清晨的寒意,草堂上的霜气已经消散。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树叶凋零,窗外有阳光,池塘里水静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果实掉落,看到猴子经过,干枯的叶子传来鹿的脚步声。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拿起素琴,思考着静谧,独自伴随着夜晚清澈的泉水。
注释:
山近:靠近山脉。
觉寒早:感觉寒冷的早晨。
草堂:草屋。
霜气晴:霜气散去,天空晴朗。
树凋:树木凋谢。
窗有日:窗户透进阳光。
池满:池塘水满。
水无声:水面没有声音。
果落:果实掉落。
见猿过:看到猴子经过。
叶干:树叶干枯。
闻鹿行:听到鹿的脚步声。
素琴:白色的琴。
机虑静:琴机静止。
空伴:独自陪伴。
夜泉清:夜晚的泉水清澈。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以一名游子登上岳阳楼,远眺洞庭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怀念家乡、向往宁静的情感。下面,我将针对你所提供的内容,为您作一篇《早秋山居》的赏析。
此诗描写了山居早秋的气候与景象,并反映出诗人恬静自适的心态。诗歌描写了秋天刚到时,山家便觉得空气清爽,而“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则展现了山居环境的静谧与雅致。借助果落、叶干等景物,赏析者可以推知其中猿鹿经过之意,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山林深处寥落寂静的环境。最后一联则表达了诗人在如此幽静绝尘的山林里,弹着素琴,随着琴曲的旋律,完全平静了内心的杂念和私心,进入了一种纯净的心态。
整首诗运用了典型的山水田园诗的写作手法,表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在对山居早秋景象的客观描写中,营造了一种安谧、恬静的氛围。而通过对于动物行动的描写,则展现出他独特的主观感受,增加了诗歌的情感色彩。
总体来说,这首诗清新雅致,意境深远。通过对山居早秋景象的描绘,描绘了大自然的丰富与美丽,展示了诗人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此次创作的背景是一首写秋天、地点可能在陕西户县长安鄠郊的诗歌。这首诗的确切年代不详,但可以推测它大约作于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至开成五年(840年)之间。这些信息来自于刘学锴所编纂的温庭筠诗词选,该书收录了温庭筠的许多优美诗歌,并包括有关其生平、作品的注评。据推测,这首诗应是反映温庭筠对季节变化及自然风光的感悟和赞颂,通过描绘背景景物、采用抒情手法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内涵。
创作背景详情»
译文及注释:
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树上的果实成熟落下,叶子也干枯了,因此看见猿猴在林中走过,也听得见鹿行的声音。弹着素琴心情恬淡平静,到夜里只有潺潺清泉声相伴。
【注释】:
1. 温庭筠(Wēn tíng jūn):唐代著名诗人。
2. 寒气(hán qì):寒冷的气息。
3. 晴空(qíng kōng):晴朗的天空。
4. 草堂(cǎo táng):建在草地上的小房子。
5. 霜气(shuāng qì):霜结成的气息。
6. 树叶凋零(shù yè diāo líng):指树叶落下,不再生长。
7. 果实成熟落下(guǒ shí chéng shú luò xià):指果实已经成熟,自然落下。
8. 干枯(gān kū):指干燥而没有生机。
9. 猿猴(yuán hóu):指猴子。
10. 鹿行(lù xíng):指鹿在行走时发出的声音。
11. 素琴(sù qín):指没有漆的琴,也称为“清角琴”。
12. 恬淡平静(tián dàn píng jìng):心情平静安然的状态。
13. 潺潺(chuán chuán):流水声的样子。
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801年-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词人。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与花间派词人韦庄合称“温韦”。代表作品《商山早行》,《经五丈原》,《利州南渡》,《苏武庙》,《菩萨蛮》,《梦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