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译文及注释:
海上出现了明亮的月亮,天涯的人们共同享受这美好时刻。
情人在遥远的夜晚怨叹,整夜都在思念对方。
灭掉蜡烛,怜惜那充满温暖的光芒,穿上衣服,感受露水的滋润。
手中的礼物无法表达心意,只能在梦中期待美好的相聚。
注释:
海上:指海面上。
明月:指明亮的月亮。
天涯:指遥远的地方。
共此时:指此时此刻。
情人:指恋人。
怨:指怨恨、不满。
遥夜:指遥远的夜晚。
竟夕:指整夜。
起相思:指因思念而不能入睡。
灭烛:指吹灭蜡烛。
怜:指爱惜、同情。
光满:指月光充满房间。
披衣:指穿上衣服。
觉露滋:指感觉到露水滋润。
不堪:指难以承受。
盈手赠:指手中拥有的礼物太多,无法再赠送。
还寝:指回去睡觉。
梦佳期:指梦见美好的未来。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望月怀远》是一首张九龄在离乡异地思念亲人所作的月夜怀远诗。诗以“海上生明月”为起句,雄浑阔大,气象高华,被誉为千古佳句。此句完全是景,点明了诗题中的“望月”。接着,“天涯共此时”由景入情,转入“怀远”。这两句简洁自然、毫不费力地将整个诗题的情景都收摄其中。
随后,诗人叙述了一对天涯相隔的情侣共赏月色的情景。他们追随着月亮从东斗升起直到最后月落鸟啼,整夜不眠。这种长夜漫漫的孤寂使他们怀念远方的亲人,故而落出一个“怨”字。三四两句,以“怨”字为中心,写出了相思之情,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思念和愁苦。
值得一提的是,张九龄的此篇诗歌和谢灵运、鲍照、谢朓等人的月亮作品风格不同,看似平淡无奇,但却蕴含深厚的情感。张九龄的作品自然而然,展现了高华浑融的气象。总之,这首诗歌借助对月亮的描述,表现出作者思念远方亲人的深切情感,通过深刻的意象和自然的语言,以平凡的情感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赏析详情»
创作背景:
在唐朝开元二十一年(733),张九龄担任朝中宰相,但很快就受到奸相李林甫的诽谤与排挤。三年后,即开元二十四年(736),张九龄最终被罢免。正是在此时期,张九龄创作出了《望月怀远》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故园的思念和对身处异地的感慨。同时,这首诗与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属于同一时期的作品,折射出了他在峨眉山和荆州的流浪生活和对人生的反思。
张九龄的诗歌大多情感深沉,含蓄隽永,充满哲学意味。《望月怀远》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与“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两句名言在后世广为传颂。这首诗也折射出唐代文化的独特魅力,以及持续不断的文化繁荣。
总之,张九龄的经历与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唐代历史的一个缩影,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望月怀远》和《感遇十二首》两首诗歌,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生命体验,更在情感和哲理层面传递着深入人心的意义,成为中华文化的永恒之美。
创作背景详情»
大话诗人:
张九龄,唐代诗人,神童之名早有声。少年时便善文诗,十三岁被刺史赞。景龙初中进士,累升平章侍郎。中书令之职亦曾执,不避权贵敢直言。李林甫排挤后,贬为荆州长史。文章劲练质朴,古风清淡洗六铅。玄宗曾言:“各公弗如九龄,此人真文场之帅。”九龄举贤任能,名相之望实至。
大话诗人详情»
煮酒论诗词: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远方之人思何依。
怨遥夜竟夕,滋愁思润湿。
洒月光,满情意,
无传送,难相见。
睡吧,让梦里,
与你重逢,情愈醇美。
此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相思之情,以明月为媒介,表现了思绪千回百转的心境。诗句中的“海上生明月”,增加了画面的壮阔感和诗歌的空灵美感。在“怨遥夜竟夕,滋愁思润湿”这一句中,情感更是浓郁,使用“怨”字传达出作者心中的苦闷和难舍之情。整首诗唯美而委婉,令人回味无穷,散发着诗人纯真的感情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煮酒论诗词详情»
诗人故事:
曲江风度,气度非凡,
张九龄名扬天下传;
官场遭排挤离朝,
仍被玄宗念念不忘。
每逢推荐人才时,
玄宗问道气度如何;
因为张九龄策士名,
不羁非凡傲世间。
张公才高八斗,
学问渊博过人;
正义侠义为重,
不屈不挠心坚。
曲江风度传千古,
激励后人铸精神;
弘扬中华文化精髓,
传颂建功立业之人。
诗人故事详情»
译文及注释:
茫茫 (máng máng):形容广阔无边的样子。
怨恨 (yuàn hèn):懊恼不安,有所不满。
漫长 (màn cháng):时间很长,一直延续的状态。
整夜 (zhěng yè):整个晚上。
不眠 (bù mián):睡不着觉。
怀想 (huái xiǎng):怀念思念。
熄灭 (xī miè):烛光灭掉。
蜡烛 (là zhú):用蜡制成的可以点燃的光源。
怜爱 (lián ài):表示深深地爱惜、关爱。
屋 (wū):房屋、住宅。
月光 (yuè guāng):指月亮所反射出的光芒。
披衣 (pī yī):穿衣披上衣服。
徘徊 (pái huái):走来走去,没有目的。
感 (gǎn):有所感受,感觉到。
夜露 (yè lù):晚间的露水。
寒凉 (hán liáng):寒冷凉爽的感觉。
捧 (pěng):用手捧持。
相见 (xiāng jiàn):见面相会。
梦乡 (mèng xiāng):梦境之中,指睡眠状态。
注释:此诗描写了作者在茫茫大海上仰望天空,思念远方的亲人,怨恨月夜漫长,整夜无眠,直到蜡烛熄灭,整个房间里只有月光的美丽。作者披着衣服徘徊在房间里,感到夜露的寒凉,但不能将这美好的夜景带给亲人,只能在梦中相见。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浓浓的思念之情,对亲人深深的爱意以及对生活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
译文及注释详情»
张九龄简介: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汉族,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长安年间进士,官至唐开元尚书丞相,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以及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