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笑令·胡马》拼音译文赏析

  • diào
    xiào
    lìng
    ·
  • [
    táng
    ]
    weí
    yìng
  • yuǎn
    fàng
    yàn
    zhī
    shān
    xià
    pǎo
    shā
    pǎo
    xuě
    dōng
    wàng
    西
    wàng
    biān
    cǎo
    qióng

原文: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相关标签:豪放写人

译文及注释
胡马,胡马,远放在燕支山下。奔跑在沙漠和雪地中,孤独地嘶鸣,向东向西望去,却迷失了方向。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时分。
注释:
胡马: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马。

远放:指放牧。

燕支山: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的一座山。

跑沙跑雪:指胡马在沙漠和雪地中奔跑。

独嘶:指胡马孤独地嘶鸣。

东望西望:指胡马四处张望,寻找方向。

路迷:指胡马在边草无穷的草原上迷失了方向。

边草无穷:指边疆草原广阔无垠。

日暮:指太阳快要落山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篇小令《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小令描绘了边地辽阔的草原风光以及胡马的形象,表达了士兵离乡远戍的孤独和惆怅。 在词中,作者巧妙地运用象征手法,将胡马作为主要形象,表现了士兵们的离情别绪。胡马在枯草如铺、风沙扑面的草原上奔跑,仿佛在表达着士兵们身处异乡,经历寂寞孤独的感受。而“远放燕支山下”的描述中,则从地理环境的角度,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胡马象征意义的多重内涵,“远放”一词使人产生遥远、辽阔的感觉,而“燕支山”则是与东突厥接壤的边境,表现出士兵们离家乡愈远的事实。同时,“放”字也暗示着胡马已经不再受到主人的约束,自由自在地奔跑,这就更具有象征意义了。 此外,词中对胡马的描写也十分细致入微。诗人通过对胡马走向、吃草、奔跑等生活状态的描述,将其拟人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胡马的生命力和自由奔放的特点。同时,这些描写也表现出了士兵们对家乡的思念和渴望,胡马仿佛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总之,韦应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胡马与草原的形象描绘,表达了士兵们离乡别井、身处异乡的孤单寂寥之感,也因此被誉为唐代伤离别诗的代表作之一。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有一匹胡马,被远放在燕支山下。它在沙地上、雪地上来回地用蹄子刨,独自嘶鸣着,它停下来东张张,西望望,发现自己迷路了。而此刻,辽阔的大草原茫茫无边,天色将晚。 【注释】: 胡马:指北方草原上的马,因其由北方少数民族所饲养而得名。胡马品种繁多,体型健壮,奔跑速度快。 燕支山:位于今河北省安国市南部,峰峦叠嶂,风景秀丽。 沙地:指沙质土地,地表覆盖着厚厚的沙层,形成了沙漠或半沙漠景观。 嘶鸣:马儿发出的声音,有高低起伏、优美动听的特点。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歌风格恬淡高远,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因此被称为“韦苏州”。他的诗作被收入《韦江州集》、《韦苏州诗集》和《韦苏州集》三部作品,共计23卷,其中散文仅存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