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拼音译文赏析

  • luò
    zhōu
    xíng
    huáng
    shì
    xiàn
    liáo
    yǒu
  • [
    táng
    ]
    weí
    yìng
  • jiā
    shuǐ
    cāng
    shān
    xiàng
    dōng
    dōng
    nán
    shān
    huō
    tōng
    hán
    shù
    weī
    yuǎn
    tiān
    wài
  • yáng
    míng
    miè
    luàn
    liú
    zhōng
    cūn
    suì
    lín
    àn
    yàn
    chū
    qíng
    xià
    shuò
    fēng
  • weí
    bào
    luò
    qiáo
    yóu
    huàn
    biǎn
    zhōu
    xīn
    tóng

原文: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寒树依微远天外,
夕阳明灭乱流中。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译文及注释
夹水苍山路向东,两旁的水和山向东延伸,
东南方向的山峰开阔,大河自由畅通。
寒冷的树木依附在微小的山峰上,远离天空,
夕阳在乱流中闪烁不定。
孤独的村庄已经几年临近伊岸,
一只雁在晴朗的天空中飞翔。
为了向洛桥的游侠朋友报告消息,
我不会将小船系在心中。
注释:
夹水苍山:指位于陕西省境内的夹山和水洛河两侧的苍山。

大河通:指黄河。

寒树依微:寒冷的树木依偎在微小的山峰上。

夕阳明灭:夕阳在水面上明灭闪烁。

孤村几岁临伊岸:指孤立的村庄已经存在多少年,依靠伊水而建。

一雁初晴下朔风:指一只雁在晴朗的天气中飞过,向着北方的朔风飞去。

洛桥游宦侣: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好友,一同游览洛阳的文人。

扁舟不系与心同:指诗人不愿意乘坐扁舟,因为他的心思已经不在游览上了。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韦应物的《淮上饯别》是他于大历八年秋冬南下江淮后,在广陵落脚长达八九个月,但一事无成,最终怀着失落的心情北归,在淮水边上遇见旧友李主簿后所写。这首诗中所表现出的对于别离之情的深沉、对于岁月匆匆的感慨以及对于真挚友情的珍视,全都与当时韦应物的身世经历息息相关。 在唐朝,士人们去到外地谋事,寻求机会晋升为官是比较常见的,而韦应物南下江淮也是出于此目的。他本来想要到广陵去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差事,但在那里盘桓了九个月,却一事无成,最终只能带着失落的心情北归。整个经历让韦应物倍感沮丧和无助,也让他对于人生的前途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迷茫和困惑。 就在他陷入这种低谷情绪之际,遇见了旧日在洛阳相识的同僚李主簿,并在淮水边上相聚。这次相遇让韦应物重新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和珍贵,也通过与李主簿的交流,释放出心中的感慨和思考,最终创作出了《淮上饯别》这首名篇。 因此,从韦应物的身世经历来看,他的心境变化很大,也有着很强的个人体验与感受。这也让他在《淮上饯别》这首诗中,通过对于别离之情、岁月匆匆以及真挚友情等主题的深入探讨,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成为了唐代文学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韦应物的《淮上饯别》是一首写别离的七绝,通过对李主簿隐居在淮水边的环境、心情以及与北归客人的相遇等多方面的描写,表现了对离别的怀念与不舍,寄托了诗人对于真挚友情的珍视。 首联中,韦应物写出了李主簿隐居的环境,以及他面对逝去时光的感慨。这里的景物描写细致入微,可以让人感受到淮水清幽的气息,也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孤独和苍凉之感。颔联则以树有秋之象喻人已老,表达了岁月匆匆,人生短暂的感慨,给人以思考和警醒。颈联通过对于李主簿所见景象的描写,展现了他孤独落寞的生活境遇,同时也寄托了诗人对于友谊的渴望。尾联中,李主簿依然热情接待北归客人,表现了他即使在别离之际也仍旧保持着真挚的情感。整首诗通过真切生动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感怀和珍视真挚友情的情感。 韦应物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篇更加深入人心,给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与遐想。同时也反映了唐代文学的特点,具备了温婉含蓄、精微细腻等艺术特色,成为了唐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赏析详情»


韦应物简介: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他的诗歌风格恬淡高远,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因此被称为“韦苏州”。他的诗作被收入《韦江州集》、《韦苏州诗集》和《韦苏州集》三部作品,共计23卷,其中散文仅存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