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及注释:
褒禅山又称华山,唐代浮图慧褒在此建庐,最终葬于此地,因此后人称之为“褒禅”。现今所说的慧空禅院即为褒的住所和墓地。距离禅院东边五里,有一个叫做华山洞的地方,因为它在华山的阳面而得名。距离洞口一百多步,有一块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经模糊不清,只有“花山”还能辨认出来。现在所说的“华”字,如“华实”中的“华”,其音读法是错误的。
山下平坦开阔,有泉水从旁边流出,游客们很多,这就是所谓的前洞。从山上往下走五六里,有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进去非常寒冷,问有多深,就连喜欢探险的人也无法探究。这就是所谓的后洞。我和四个人点燃火把,进入洞穴,越往里走,前进越困难,但所见的景象也越奇妙。有些人因为疲劳想要出去,但被我们劝说留下,因为火还没有熄灭。最终我们一起出来。我到达的地方,连喜欢探险的人也不到十一个,但是我看了看周围,还记得来过这里的人已经很少了。因为洞穴越深,到达的人也越少。当时,我的体力还足以进入洞穴,火也足够明亮。但是当我们出来后,有些人责备想要出去的人,我也后悔跟着他们出去,错过了探险的乐趣。
于是我感叹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的深度思考,他们的思考之深,无所不在。如果地方太平易近,游客就会很多;如果地方险峻遥远,到达的人就很少。而世间的奇观、瑰怪,非常之景,常常在于险远之处,人们很少到达,因此只有有志者才能到达。有志者不放弃,但力量不足,也无法到达。有志和力量,但不能放弃,到了幽暗昏惑的地方,没有东西可以相互辨认,也无法到达。如果力量足以到达,别人会嘲笑你,但自己会后悔;如果尽了自己的努力,但还是无法到达,就没有后悔了,谁能责备你呢?这就是我所得到的。
我在碑前感叹古书不存,后人传承错误,无法辨认的事情,这是无法胜任的。这就是为什么学者必须深思熟虑,谨慎选择的原因。
四个人是: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我弟弟安国平父和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注释:
注释:
褒禅山:又称华山,位于陕西省华阴市。
唐浮图慧褒:唐代著名佛教画家,慧褒为其父。
庐冢:指庐山上的墓地。
慧空禅院:位于庐山东麓,为慧褒所建。
华山洞:位于庐山东麓,是一处著名的景点。
碑仆道:碑文已经模糊不清,只能辨认出“花山”二字。
前洞:指庐山东麓的一个泉眼。
后洞:指庐山上的一个洞穴,深度很大。
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指景点的远近和难易程度会影响游客的数量。
奇伟、瑰怪:指景点的独特和神秘。
有志者不能至也:指即使有强烈的意愿,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力和毅力,也无法到达目的地。
孰能讥之乎:谁能责备这种情况呢?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指作者的几位朋友和亲戚。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指唐代至和年间(公元841-846年)的某一天。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临川县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身后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世人称之为“王荆公”、“王文公”。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梅花》,《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