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及注释:
金溪民方仲永,世代务农。仲永五岁时,从未见过书写工具,忽然哭求。他的父亲感到奇怪,便向邻居借来了书写工具,让他写下了四句诗,并自己取了一个名字。这首诗表达了孝敬父母和团结家族的意思,传给了当地的秀才观赏。从此以后,他指着周围的事物写诗,文学和思想都很有价值。当地的人们对他很感兴趣,他的父亲也开始接待客人,有些人甚至给了他钱。他的父亲很高兴,每天都带着仲永到城里拜访人们,但不让他上学。
我听说这个故事已经很久了。在明朝时期,我从祖先那里回家时,在舅舅家见到了他,那时我已经十二三岁了。我让他写诗,但他没有提到以前的事情。七年后,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看他,他说:“我已经被人们遗忘了。”
王子说:仲永的天赋是上天所赐的。他的天赋比普通人高得多。最终成为众人所知,是因为他的才华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被赋予这样的天赋,即使他是众人所知,他也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天才。因此,一个人的天赋如此高超,如果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他只能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
注释:
金溪民方仲永:指仲永的家乡在江西省金溪县。
世隶耕:指仲永的家族是以务农为生的。
未尝识书具:指仲永在五岁之前没有接触过书籍。
父异焉:指仲永的父亲对他突然要学习写诗感到惊异。
借旁近与之:指仲永的父亲向周围的人借来书籍,让他学习写诗。
养父母、收族:指仲永的诗歌主题是关于孝道和家族责任。
一乡秀才:指仲永的诗歌被当地的秀才所赞赏。
指物作诗立就:指仲永能够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来创作出优美的诗歌。
稍稍宾客其父:指仲永的父亲开始接待一些来访的宾客。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指仲永的父亲带着他到城里拜访一些有名望的人物。
明道中:指作者在明朝时期。
泯然众人矣:指仲永的诗歌已经被广泛传播,成为众人皆知的名人。
受之天也:指仲永的才华是上天所赐予的。
贤于材人远矣:指仲永的才华超过了一般人的天赋。
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指仲永的才华是与生俱来的,非常卓越。
不受之人,且为众人:指即使有些人没有得到上天的才华,也可以通过勤奋努力成为众人所知的名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抚州临川县盐阜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封荆国公。身后追赠为太傅,谥曰文。世人称之为“王荆公”、“王文公”。代表作《元日》,《泊船瓜洲》,《梅花》,《桂枝香·金陵怀古》,《登飞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