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国。去客。停飞盖、促离筵。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醉拥征骖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顿成两处孤眠。
译文及注释:
上国。去客。停飞盖、促离筵。长安古道绵绵。见岸花啼露,对堤柳愁烟。物情人意,向此触目,无处不凄然。
上了国境,客人要离开。停下马车,催促离别宴席。长安的古道连绵不断。看到河岸上花儿啼叫露水,对着堤岸的柳树,愁烟袅袅。物情人意,到了这里就不由自主地感到悲凉。
醉拥征骖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况绣帏人静,更山馆春寒。今宵怎向漏永,顿成两处孤眠。
醉醺醺地拥着征马,还在犹豫不决地站着。眼中充满了泪水,相互凝视。何况绣帏下人静,山馆里春寒。今晚怎么过得去,顿时变成了两个人孤独地睡眠。
注释:
上国:指北方边疆地区,可能是指辽东地区。
去客:离别的客人。
停飞盖:停止使用轿子。
促离筵:催促客人离开宴席。
长安古道绵绵:长安古道连绵不断,指离别之路漫长。
见岸花啼露:看到河岸上的花儿在露水中啼鸣。
对堤柳愁烟:面对河堤上的柳树,感受到愁绪如烟。
醉拥征骖:醉酒后搂着战马。
绣帏人静:绣帏下静静地坐着人。
山馆春寒:山中客栈春天寒冷。
漏永:指夜里的时钟。
两处孤眠:指分别后各自孤独地睡觉。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无名词描绘了一场离别的悲凉情致,以婉约清新的笔触展现了离别带来的孤独与悲伤。从开头即“停飞盖、促离宴”,就透露出千言万语化为无声的绝别之情。花落露滋,柳弱烟轻,一切事物都随着离别的来临而变得凄然。描述人物时也表现得深情,那句“醉拥征骖犹伫立,盈盈泪眼相看”,在令人怅惘之余,更令人感叹离别之苦。
整首词虽没有作者署名,但在写作手法和意境上却毫不逊色于名家之作。从花、柳到人物等多元素的描写,都将离别之情深深地渲染出来。起承转合之间,情感从陶渊明式的淡如菊香逐渐升华为辛弃疾式的怒放如火,让读者在情感层面上体验到了一份悲伤而又深刻的共鸣。
此外,作者还巧妙地借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名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来衬托出离别的悲情氛围,使得整首词更富有深意和内涵。
总之,这首无名词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离别的苦涩和凄美,并引发人们对生命和爱情的深思。虽然作者佚名,但作品却能流传至今,足以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
赏析详情»
柳永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汉族,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是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创始人物。他曾在宋仁宗朝当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他的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代表作有《雨霖铃》、《八声甘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