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译文及注释:
清瑟怨遥夜,绕弦风雨哀。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清晰的琴声在遥远的夜空中哀怨回荡,琴弦被风雨所围绕。孤灯照耀下,听到了楚地的角声,残月悬挂在台阶之下。
芳草已云暮,故人殊未来。乡书不可寄,秋雁又南回。
芳草已经被夜幕所笼罩,故人却还未到来。家书无法寄出,秋雁又开始南飞。
注释:
清瑟怨遥夜:清净的琴声在遥远的夜空中哀怨地回荡。
绕弦风雨哀:琴弦被风雨所吹拂,发出悲哀的声音。
孤灯闻楚角:孤独的灯笼听到了楚国的号角声。
残月下章台:残缺的月亮挂在章台上空。
芳草已云暮:芳草已经说是傍晚了。
故人殊未来:老友却还没有到来。
乡书不可寄:家书不能寄出。
秋雁又南回:秋天的候鸟又开始南飞。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二:
象常常出现在描写怀乡的诗中,如李商隐《夜泊牛渚怀古》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和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颈联描写的是孤灯下倾听苦涩瑟曲,残月逐渐沉没,如诗人内心黯淡无光,思乡之情日益加重。下联提到了相思难遣的情感,瑟曲的音乐将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这种感情。下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却是这首诗最动人的句子。茱萸是中秋时节的祭品之一,也是悬挂在门前以示“欢迎”的象征。在遥远的故乡,诗人的兄弟朋友们已经在团聚,彼此分享着欢笑和茱萸。但是,他却只能孤独地留在异乡思念着故乡的一草一木,这种深沉的寂寞和无奈,让读者心中也不禁感到悲凉。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清澈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故乡人民的思念之情,通过描绘怀乡之夜,采用“瑟”这个意象,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苦楚和孤独。整首诗情感真挚,引人入胜,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身在异乡时的孤独和惆怅,是一首充满着诗人真挚情感和美好意境的佳作。
赏析二详情»
赏析一:
这首诗是一首怀乡思亲之作,用凄凉的笔调描绘了在异乡的孤独和惆怅。尽管这首诗作者不为人知,但它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却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
诗人以“夜思”为题,却不紧紧围绕着思维展开,而是通过描写寂静的秋夜景色,表现思念之情。凄美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愁苦。孤灯下,诗人又听见了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这样的语言描述,增强了诗中孤独悲凉的氛围。
随着诗人的深入思考,他开始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故友的怀念。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这样的描述让人感受到时光无情流逝,岁月匆匆。同时,诗人还表现了对亲人故友的思念之情,但由于距离遥远,家书无法寄到,让他更加感到无奈和悲伤。
最后的两句,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让诗中的思念之情更加深刻地显现出来。这种无可奈何的恨,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和孤独。整首诗以其真挚的情感和幽怨的笔调,让人浸淫其中,感受到了身在异乡时心中的不安和无助,令人深入思考。
赏析一详情»
译文及注释:
幽怨的琴声在长夜中回荡,弦音悲切,似有凄风苦雨缭绕。
注释:幽怨,指深情而忧伤的心情。弦音悲切,琴声悲伤凄楚。凄风苦雨,比喻悲愁之事接连不断。
孤灯下,又听见楚角声哀,清冷的残月徐徐沉下章台。
注释:孤灯,指孤单独处的灯光。楚角声,指悲哀凄楚的乐声,此处特指楚别鹤之角。残月,指已过了一半的月亮。章台,指古代文人在台上吟诵诗文、弹琴等活动的场所。
芳草渐渐枯萎,已到生命尽头。
注释:芳草,比喻年轻美丽的人。生命尽头,指快要死去。
亲人故友,从未来此地。
注释:故友,旧时的朋友。未来此地,指不会再来到这里。
鸿雁已往南飞,家书不能寄回。
注释:鸿雁,古代传递信件的工具。家书,写给家人的信。不能寄回,指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联系家人。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韦庄简介: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主要作品有《浣花词》、《清平乐·春江晚景》、《清平乐·梅花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