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经胡城县》拼音译文赏析

  • zài
    jīng
    chéng
    xiàn
  • [
    táng
    ]
  • suì
    céng
    jīng
    xiàn
    chéng
    xiàn
    mín
    kǒu
    yuān
    shēng
  • jīn
    lái
    xiàn
    zǎi
    jiā
    zhū
    biàn
    便
    shì
    shēng
    líng
    xiě
    rǎn
    chéng

原文: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



译文及注释
去年曾经来到这个县城,县民们无不抱怨冤屈之声。
如今县宰加上朱绂,便是让生灵们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
注释:
去岁:指去年。

此县城:指当前所在的县城。

县民:指县城里的居民。

无口不冤声: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冤屈和不满,无人不发出牢骚声。

县宰:指县的官员。

加朱绂:朱绂是古代官员的服饰,加上朱绂表示官位高。

便是生灵血染成:表示县官的贪污腐败已经严重到了伤害百姓的地步,让人们流血受苦。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再经胡城县》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杜荀鹤所作。在这首诗中,杜荀鹤通过对“初经”和“再经”两次经过胡城县的描述,通过县民与县宰两方面的刻画,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面目以及平民百姓的苦难经历。 首先,杜荀鹤通过“初经”部分的描述,写出了一幅血雨腥风的悲惨场景,表现出平民百姓受到不公待遇的痛苦。他写道:“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性人人喊冤声。”这里的“喊冤声”更是突出了普通百姓在社会阶层底层的无助和无奈。而对于县官的描述,则是通过省略,留下了想象余地,暗示封建统治阶级自我标榜的“爱民如子”并不可信。 接着,杜荀鹤在“再经”部分中关注了县宰的角色。他写道:“今来县宰加朱绂,这红袍原是百性血染成。”这里的“朱绂”是指朝廷赐予官员的红色官袍,而“这红袍原是百性血染成”则是表达了县宰得到晋升和权利的代价是平民百姓流血牺牲,显示了封建统治阶级虚伪无情的本质。 总体而言,杜荀鹤在《再经胡城县》中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初经”和“再经”的描述,以及县民和县宰两方面的刻画,成功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虚伪面目以及平民百姓的苦难经历。即使在结尾,他也没有掩盖自己的批评态度,而是通过明确的语言,对统治者进行了揭露和鞭挞。诗歌虽然直接,但艺术表现还是含而不露的,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感染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杜荀鹤、整理、补充、汉字译文 根据以上内容,对应的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去年首经路过胡城县城,城里的百性人人喊冤声。 去年:指之前的一年,即上一年。 首经:第一次路过。 路过:经过某地,顺路走过。 胡城县城:相信是指明朝的一个县城,现在不太清楚具体位置。 城里的百性:城里的平民百姓。 人人喊冤声:人人都在大声地喊痛,表示受到了不公的待遇。 到如今县官升官穿红袍,这红袍原是百性血染成。 如今:现在,指当前的时间点。 县官:当时的政府官员。 升官:指政府官员晋升官阶。 穿红袍:指穿着官服,一般来说,高级官员的官服颜色是红的。 这红袍原是百性血染成:这指的是官员穿的红袍原本是由百姓的鲜血染成的,意味着这些官员是通过残忍镇压平民来得到晋升和权利的。 注:由于文献时间较为久远,有些翻译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 译文及注释详情»


杜荀鹤简介: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出身于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他曾经考取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他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但是他恃势侮易缙绅,引起众怒,欲杀之而未及,最终卒于天祐初。他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其事迹可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