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译文及注释:
铁马云雕久绝尘,柳营高压汉营春。
铁马和云雕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了,柳营高高压在汉营之上,春天已经来临。
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
天空清澈,杀气弥漫在关右地区,夜半时分,妖星照耀在渭河岸边。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下国的君主虽然有卧龙之才,但是却没有能力掌控国家,中原的逐鹿之争已经到了不由人的地步。
象床锦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
象床和锦帐都无法说话,从此以后,谯周只能成为老臣。
注释:
铁马:指战马,代表战争和军队。
云雕:指骏马,代表快速和高贵。
柳营:指柳树林,代表军营。
高压:指压制,代表军队的强大。
汉营春:指汉军的春季军营,代表战争的季节。
天清:指天气晴朗,代表战争的开始。
杀气:指杀戮的气息,代表战争的残酷。
屯关右:指在关右地区集结军队,代表战争的准备。
夜半妖星:指夜晚的奇怪星星,代表战争的不确定性和危险性。
照渭滨:指照亮渭河岸边,代表战争的发生地点。
下国:指南方的国家,代表战争的对手。
卧龙:指诸葛亮,代表智谋和才华。
空寤主:指孤独无助的君主,代表战争的失败和孤立。
中原:指中部地区,代表战争的主战场。
逐鹿:指争夺天下,代表战争的目的。
不由人:指无法控制,代表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象床:指帝王的床榻,代表权力和地位。
锦帐:指锦缎的帐篷,代表奢华和富贵。
谯周:指古代的两个地名,代表官场和政治。老臣指官场中的老资格。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关于咏史诗《诸葛亮北伐神龛遗像》的创作背景。据记载,该诗作者不详,但题目表明了其创作背景是路过五丈原时怀念蜀汉名相诸葛亮而作。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历史上诸葛亮的事迹。
公元234年(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兵伐魏,在五丈原屯兵与魏军相持达一百多天。在这个过程中,诸葛亮病倒了,他在自己领导下的战斗中牺牲了。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志向远大的名相的逝世,当时引起了广泛的怀念和悼念,也留下了巨大的历史意义。
据说,在路过五丈原诸葛亮祠庙时,诗人温庭筠用了伟大的思想和情感为此地留下了一首极富感情色彩的咏史诗。他从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出发,将壮观的场面与诸葛亮的英名巧妙地结合起来,表达了对这位名相的景仰和怀念之情。 虽然具体的作者和年代已经无从考证,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本身,都让它成为一首充满情感、富有历史意义的作品。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介绍的是一首名为《诸葛亮北伐神龛遗像》的诗歌,作者不详。诗歌以男儿豪迈的气势开头,描绘了蜀汉铁骑高举战旗,排山倒海般飞速北进、威震中原的场景。在这一抽象形容词“高压”之前,作者巧妙地铺垫了铁马、云雕、柳营等形象,使得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接着,诗人用“灾难降临”之语,描写了作为军师诸葛亮的殉难,用“妖星”一词表达了作者对于诸葛亮赍志以殁的无比痛惜。这使得诗歌增加了一层深刻的感情色彩,把诸葛亮的牺牲与历史相连系。
此外,该篇诗歌结构巧妙,将春与秋、白昼与夜间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通过几组画面,形象地展现了诸葛亮的最后几天,表现出慷慨悲壮、深沉动人的情感。同时,后四句纯属议论,以历史事实为依据,表现了诸葛亮竭智尽忠,却无法唤醒昏庸之主刘禅,从而流露出作者的悲痛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歌笔力雄健、气势恢宏,将情感与历史巧妙结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云旗飘,战马嘶,尘头滚滚,大军浩荡直奔长安古城。函谷关西,战鼓号角正响,一颗将星坠落渭水之滨。蜀国卧龙空自忠心耿耿,统一大业终究难以完成。神龛里的遗像默默无语,只好让那谯周随意而行。
注释:
1. 云旗:旗帜上绘有云纹的军旗。
2. 滚滚尘头:形容大军前进时扬起的尘土。
3. 函谷关:位于今陕西省渭南市境内,为古代关隘之一。
4. 将星:指高级将领或军事指挥官。
5. 渭水:古称渭河,流经中国西北地区。
6. 卧龙:诸葛亮字孔明,因卧龙山有其隐居之处而得名。
7. 统一大业:指统一中国的宏伟目标。
8. 遗像:指已故人的肖像或形象。
9. 谯周:传说中的神仙,会随意乱走,也用来比喻无定的状态。
译文及注释详情»
温庭筠(801年-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词人。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与花间派词人韦庄合称“温韦”。代表作品《商山早行》,《经五丈原》,《利州南渡》,《苏武庙》,《菩萨蛮》,《梦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