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译文及注释:
湖上微风吹入栏杆凉爽,荷叶和菱草翻滚着充满了回塘。野船停靠在岸边,依偎着春草,水鸟带着波浪在夕阳中飞翔。芦苇摇曳有声,仿佛是雾雨的声音,波浪无边无际,宛如潇湘美景。篷艇轻盈地飘荡着,东归的旅客一整天都在相互凝视,怀念着故乡楚地。
注释:
湖上微风:湖面上微风吹拂。
入槛凉:吹进门槛里,感觉凉爽。
翻翻:翻动,泛起。
菱荇:菱角和荇菜,是生长在水中的植物。
满回塘:塘里满是菱角和荇菜。
野船:没有固定航线的小船。
著岸:靠近岸边。
偎春草:依偎在春草上。
水鸟:生活在水中的鸟类。
带波飞:在波浪中飞翔。
夕阳:傍晚的太阳。
芦叶有声:芦苇摇曳时发出声音。
疑雾雨:像雾又像雨的天气。
浪花无际:波浪翻滚,看不到边际。
似潇湘:像湖南的潇湘山水。
飘然:轻盈飘逸的样子。
篷艇:带篷的小船。
东归客:往东回家的旅客。
尽日相看:一整天都在互相看望。
忆楚乡:怀念故乡的美好。
译文及注释详情»
简析:
这篇文章简析了一首无名氏所作的诗歌中出现的一些用词和词语。文章着重评论了“野”字和“疑雾雨”中的“疑”字的运用,认为这些动词被用作形容词时需要注意不失其传神之美,而且这些用词体现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蕴,彰显了古人的隐逸之心。同时,文章也提到了诗中反复出现的适于隐逸的景物,表明作者对野趣有所追求和眷恋。总的来说,这篇文章对文学作品中的用词进行了精细的分析和评价,既注重了语言的精致和美感,也体现了文化和历史的内涵。
简析详情»
注释:
这首诗的作者为佚名,以下是对该诗中一些特定名词和词语的注释:
1. 南湖:即今浙江绍兴的鉴湖。鉴湖是一个美丽的湖泊,也是文人雅士游览的胜地。
2. 槛(jiàn):栏杆,此处似指湖边台榭上的栏杆,亦泛指台榭。这里的“槛”指的是湖边的栏杆,常常建在台榭上,也可以泛指任何形式的栏杆。
3. 菱荇(xìng):二者结为可食用的水生植物。菱和荇都是水生植物,而且可以食用。在诗中,这两种植物被描绘成了美丽的景象。
4. 飞夕阳:即“夕阳飞”的倒装,意谓在夕阳下飞。这里的“飞”意味着自由自在地飞翔,并与夕阳相得益彰,形成美丽的景象。
5. 雾雨:蒙蒙细雨。这种细雨在湖面上落下,形成了一片模糊朦胧的景象。
6. 潇湘:今湖南湘江与潇水的并称。这里指的是湖南的一片地区,有着绚丽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风光。
7. 篷艇:即篷船。篷船是一种装有篷篷的船,通常用于河流和湖泊上。
8. 楚乡:指飞卿在吴地(吴被楚灭,故又称楚地)太湖附近的旧乡。这里指的是诗中人物的故乡,在历史上可能是吴地,但是在诗中却被称为楚乡。
注释详情»
温庭筠(801年-866年),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晚唐著名诗人、花间派词人。与李商隐、段成式文笔齐名,号称“三十六体”。与花间派词人韦庄合称“温韦”。代表作品《商山早行》,《经五丈原》,《利州南渡》,《苏武庙》,《菩萨蛮》,《梦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