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译文及注释: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酒旗在大堤头相互对望,堤下连着船桅,堤上有楼台。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太阳落山时,行人急于渡江,桨声在江面上回荡。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无论是江南还是江北,都能看到烟雾缭绕的江水,夜晚里行人们相互唱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桃花扇》传递爱情,而《竹枝词》则表达了怨恨之情,江水无限,月光皎洁。
注释:
酒旗:指酒家的旗帜,表示在大堤头上有酒家。
大堤头:指江边的堤岸。
樯:船上竖起的桅杆。
楼:指酒家的楼阁。
日暮: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行人:指过江的人。
桨声幽轧:指划船的声音。
江南江北:指江南和江北两岸。
烟波:指江面上的雾气和波浪。
入夜:夜晚降临。
相应歌:指对唱歌曲。
《桃叶》: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的“更上一层楼”与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桃叶渡江》中的“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流水无情,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相呼应。
《竹枝》: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中的“更上一层楼”与宋代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竹枝詞》中的“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余池塘月向空。芳草已云愁,惟有蝶飞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相呼应。
水流无限月明多:指江水在月光下流淌,景色十分美丽。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
刘禹锡 《赋得古原草送别》
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是一个繁华的江边码头。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争着摆渡,浆声荡漾在江中。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烟波浩渺,两岸长堤之上,行人络绎不绝,歌声此起彼伏。歌声或表达爱情,或诉说哀怨;流水和月光无穷无尽,歌声中情感绵绵。
作者不详,只能靠文字来描述那江边码头的繁华景象。一幅热闹的场景在我们面前展开:堤上的旗帜与堤下的船只错落有致,江面上樯橹相连,行人们挤在一起等待过渡,浆声也随之响起。夜色中,月明江冷,两岸的行人趁着回家的最后时间纷纷出现在长堤上,歌声此起彼伏。歌曲中既有欢乐的爱情歌曲,也有表达哀伤、悲痛的歌曲。一切都在流水与月光之间缓缓地向前流淌,情感也就随之绵延不绝。
译文详情»
简析:
《堤上行》是一首乐府新题,创作时间大约是唐朝长庆二年到长庆四年,作者不详。据《古今乐录》记载,这首诗是刘禹锡根据梁简文帝的《大堤曲》创制而来。《大堤曲》所描述的是襄阳城早晨出发,经过白天辛苦行程,暮色中抵达大堤安歇,此时碰到了大堤上的美女们,惊为天人,而《堤上行》中则描绘了江边居民的生活景象和码头上商船络绎不绝的繁荣景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唐朝中期的商业经济和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唐朝中期繁荣的商业经济和灿烂的人文景观,也为我们今天了解那个时代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简析详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