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拼音译文赏析

  • [
    táng
    ]
  • zhé
    chén
    shā
    tiě
    weì
    xiāo
    jiāng
    rèn
    qián
    cháo
  • dōng
    fēng
    zhōu
    láng
    biàn
    便
    tóng
    què
    chūn
    shēn
    suǒ
    èr
    qiáo

原文: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相关标签:战争初中古诗咏史怀古唐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折断的战戟沉入沙中,铁器未被消蚀,我自己将其磨洗,以此铭记前朝的荣耀。

东风不肯与周瑜同在,铜雀台上的春天已经深了,二乔被囚禁在那里。
注释:
折戟:指战败,战死。

沉沙:指沉入沙土中,不复出现。

铁未销:指兵器虽然已经磨损,但仍然坚固。

自将磨洗:自己磨砺,自我修炼。

认前朝:承认前朝的功业和荣耀。

东风不与周郎便:指东风不吹,周瑜就无法出兵。

铜雀春深锁二乔:指曹操将美女二乔关押在铜雀台上,不让她们离开。


译文及注释详情»


注解及译文
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称周郎。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整篇诗歌以典型的“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方式,描绘了赤壁之战中士兵折断兵器的悲惨场面,反映出孤军奋战的中国古代军队所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其中“认前朝”一词,表达了对曹操这个政治家的敬意,同时也暗示了折戟的战士对整个往事的怀念。另外,通过提到东风、周郎、铜雀和二乔等历史事件和名人,诗歌深入人心地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 注解及译文详情»


艺术特色
这篇诗歌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虚托手法和以小见大表现手法。 首先,杜牧在诗歌中使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模拟历史事件来揭示当下的情境。这种手法常用于唐代诗人的创作中,也是中国文学中常见的写作手法之一。通过这种手法,诗人可以将历史上的事件或名人引入自己的作品中,以达到引发读者共鸣的目的。诗中以“折戟销锋”开头,美化了破败的兵器;以“认前朝,磨洗铜雀”结束,点缀了东吴的历史与文化,从而突显了东吴在历史上的辉煌和曹操所不能企及的历史地位。 其次,诗歌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借助小乔、大乔这两个女子的身份命运,展示了一个国家或民族走向失败的结局。这种手法在文学中常被用于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以及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现象。在这首诗中,杜牧并未直接点破战争的胜负,而是通过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的命运,传递出东吴败亡的结局。这种方法既真实又巧妙,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领悟到具体的历史事件,还能够感悟到其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和道德观念。 综上所述,这首诗歌虽然作者不详,但在艺术上却体现出了唐代诗歌的风格和特点,既有文化深度,又具有情感表达。因此,它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艺术特色详情»


写作背景
杜牧这首诗作的背景,是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2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魏国曹操、吴国孙权、蜀汉刘备三方势力之间的一次重大军事决战,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战役之一。在这场战役中,孙刘联军统帅周瑜率领联军,终于打败了曹操,而使得三国格局更加趋于稳定。 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对赤壁之战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感悟,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因此写下了这首诗作。在诗中,杜牧通过观赏古战场的遗物,抒发了自己特殊的看法,认为周瑜的胜利有一定的侥幸成分,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深慨叹。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描绘了历史背景,又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这首诗歌不仅是杜牧个人的创作成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历史风貌的特征。它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还通过抒发对国家兴亡的情感,彰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国家利益、强调民族凝聚力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理念。因此,这首诗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写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诗的作者尚未确定,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却丝毫不逊于正式的名家作品。这首诗篇以“折戟沉沙铁未销”的描述展开,通过一件沉寂在历史长河中的遗物,勾起了诗人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之情。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诗中,作者又将诗篇的主题从单一的历史追思扩展到了战争背后的更为深刻的含义之上。 在诗中,“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句话极具表现力,用简练朴实的语言传达了复杂而深刻的情感。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在这里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这句话不仅仅描述了一个物品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传递出诗人对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情感,包括震惊、哀愤、思考等等。 接着,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中,作者将视角转向了赤壁之战。以东风与周瑜的关系为起点,展开了对整个战争及其结果的思考。铜雀台被锁住,寓意着曹操已经失去了它所代表的所有——包括权力、荣耀和自由。这句话的确是华丽的辞藻,但更为重要的是其内蕴的深刻含义,即战争背后诸多元素的相互关联和影响。 总体来看,这首诗的价值在于诗人通过一些简单而有力的描绘,表现了对历史的理解和反思。他用情感和思考去探究历史事件的内涵,从而使得我们对过去的种种有了更多的认识和感悟。同时,这首诗歌也启示着我们对当下事物的重新审视,因此它流传至今并获得了广泛的阅读和欣赏。 鉴赏详情»


杜牧简介
唐朝 诗人杜牧的照片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省西安市)人。晚唐诗人和古文家。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曾任中书舍人(中书省别名紫微省),人称杜紫微。
时人称其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代表作有《山行》,《清明》,《江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