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译文及注释:
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汉字译文:
住持修行得到智慧的根基,虽然多听却忘记了言语。
自从七祖传授心印,不需要进入三乘的门派。
向东漂泊在沧江上寻找古迹,向西回到紫阁中避开尘嚣。
河南的白尹大檀越,喜欢相对翻阅真经。
注释:
宿习修:指长期修行的人。
慧根:指具备开悟智慧的天赋。
多闻:指广泛涉猎各种知识。
第一:指最重要的。
忘言:指不被言语所束缚,超越言语的限制。
七祖:指禅宗七祖慧能。
传心印:指传授禅宗心印的法门。
三乘:指佛教的三种教法,分别是声闻乘、缘觉乘和菩萨乘。
便门:指简单易行的方法。
东泛沧江:指在沧州东部的沧江上漂泊。
紫阁:指紫阁宫,是唐代皇宫中的一处建筑。
出尘喧:指远离尘世的喧嚣。
河南白尹大檀越:指唐代著名的佛教高僧白居易。
真经:指佛教经典。
译文及注释详情»
评析:
本篇文章主要是评析了唐代诗人刘禹锡与柳宗元的文学个性及命运的差异。文章首先指出两位诗人在遭贬之后的生活状况不尽相同,柳宗元生性沉郁,多病早逝;而刘禹锡则生性达观,康健长寿,多了一份生机和气。接着,文章指出柳宗元并没有与大师结交,相比之下,刘禹锡则与圭峰大师有过交往,并以一首送别诗向白居易作为介绍信,可见刘禹锡更具交际手段和人脉关系。最后,文章提及刘禹锡在诗中盛赞圭峰大师的累世修行和智慧,认为他是当时佛教理论的天下独步者。
整篇文章以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叙述,表达了作者对刘禹锡与柳宗元的评价。通过比较二人的命运与文学个性,文章展示了刘禹锡的成功之处,即天赋、人脉和性格等因素的综合体现。此外,文章还通过引用刘禹锡诗中的表述来突出评价圭峰大师的高超智慧和修行成果,体现了刘禹锡对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对文学素养的关注。
整体而言,这篇文章虽然篇幅较短,但能够清晰明了地阐述作者的观点,具有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同时也能够从几个方面入手,全面深入地展现刘禹锡与柳宗元的区别与异同,具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价值。
评析详情»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郡洛阳县人。唐朝诗人、哲学家,中唐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有诗豪之称。代表作品《竹枝词》,《乌衣巷》,《望洞庭》,《浪淘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