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拼音译文赏析

  • sài
    xià
  • [
    táng
    ]
    gāo
    shì
  • jié
    shù
    yún
    jùn
    piān
    piān
    chū
    cóng
    róng
    qiě
    píng
    tiān
    jiāng
    jūn
    xióng
  • wàn
    leí
    yīn
    qiān
    huǒ
    shēng
    fēng
    zhù
    shuāng
    yuè
    xuán
    diāo
    gōng
  • qīng
    hǎi
    zhèn
    yún
    heī
    shān
    bīng
    chōng
    zhàn
    hān
    tài
    bái
    gāo
    zhàn
    máo
    tóu
    kōng
  • wàn
    cháo
    chéng
    gōng
    huà
    lín
    cháo
    míng
    guāng
    gōng
  • xiào
    xiàng
    wén
    shì
    jīng
    qióng
    rén
    meì
    dào
    wǎng
    wǎng
    chéng
    lǎo
    wēng

原文: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相关标签:战争边塞

译文及注释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
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结束了浮云般的骏马,英姿飒爽地出征。即使天子发怒,也要依靠将军的雄才。
万鼓齐鸣,雷声震天;千旗飘扬,火光冲天。太阳停留在霜冻的戈上,月亮悬挂在雕饰的弓上。
青海的云阵密布,黑山的士兵气势汹汹。战斗激烈,太白山高耸,战争结束后,旗帜空悬。
即使万里不惜牺牲,只要一朝获得胜利,就能进入画有麒麟的阁楼,进入明光宫朝见皇帝。
大笑着面对文人,一经成功,便不再有所追求。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往往成为老翁。
注释:
结束:停止、结束。浮云骏:指马匹,比喻战争。翩翩:形容马儿轻盈飞奔的样子。从戎:从军,参加战争。
天子:指皇帝。倚:依靠、信任。将军:指军队的统帅。
万鼓雷殷地:形容战争的激烈,鼓声如雷,战火熊熊。千旗火生风:形容战场上旗帜飘扬,火光冲天。日轮:太阳。霜戈:指战场上的兵器,因为战争常常发生在寒冷的季节,兵器上会结霜。月魄:月亮。悬雕弓:形容弓箭手的姿态。
青海阵云匝:形容战场上云雾缭绕,如同青海一般。黑山兵气冲:形容战士们的气势汹涌,如同黑山一般。战酣:指战斗激烈。太白高:指太白山,形容战场的高峻。旄头:旗帜上的顶部,形容战争结束后旗帜空空如也。
万里不惜死:形容战士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一朝得成功:形容战争胜利后的喜悦和荣耀。画图麒麟阁:指皇帝的宫殿。入朝明光宫:指皇帝的宫殿。大笑向文士:形容战士们在胜利后向文人表达自己的喜悦。何足穷:何止于此,还有更多的事情可以做。昧此道:不懂得这种道理。往往成老翁:常常会因为不懂得这种道理而导致失败和悲剧。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一篇描写战争场面和立功报国之志的作品。前半部分描述了壮丽的沙场征战场面,渲染出一种宏阔、悲壮的氛围,引领读者进入到这个动荡的年代。作者通过生动的描绘,将战争场面展现得非常逼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后半部分,作者表达了自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愿意为国家立下大功而不惜一死。他痛斥那些只会读经书的文臣,认为他们不能真正地为国家效力,只会白白地衰老而去。作者的豪壮之情、立功报国的雄心壮志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让人们感受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和战争时期的紧迫性。 从手法上看,这首诗体现出了作者的大气、豪壮之风。作者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用具象的形象表现出来,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和感染力。同时,作者的语言简练、富有节奏感,让整首诗在阅读中流畅自然,把读者带入到作者所笔墨描绘的那个时代和场景中。 总之,这首诗用宏大辽阔之气渲染了当时的战争场面,表达了作者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和战争时期的紧迫性。同时,通过手法上的巧妙运用,让整首诗具有了强烈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赏析详情»


高适简介
唐朝 诗人高适的照片

高适(704—765年),唐朝边塞诗人.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