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哉行·其一》拼音译文赏析

  • shàn
    zaī
    xíng
    ·
  • [
    weì
    jìn
    ]
    cáo
  • shàng
    shān
    cǎi
    weī
    báo
  • duō
    fēng
    shuāng
    lòu
    zhān
  • qún
    yuán
    hóu
    xiāng
    zhuī
  • hái
    wàng
    xiāng
    leǐ
    leǐ
  • gāo
    shān
    yǒu
    lín
    yǒu
    zhī
  • yōu
    lái
    fāng
    rén
    zhī
    zhī
  • rén
    shēng
    duō
    yōu
    weí
  • jīn
    suì
    yuè
    chí
  • tāng
    tāng
    chuān
    liú
    zhōng
    yǒu
    xíng
    zhōu
  • suí
    zhuàn
    báo
    yǒu
    yóu
  • liáng
    beì
    qīng
    qiú
  • zài
    chí
    zài
    liáo
    wàng
    yōu

原文: 上山采薇,薄暮苦饥。
溪谷多风,霜露沾衣。
野雉群雊,猿猴相追。
还望故乡,郁何垒垒!
高山有崖,林木有枝。
忧来无方,人莫之知。
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今我不乐,岁月如驰。
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随波转薄,有似客游。
策我良马,被我轻裘。
载驰载驱,聊以忘忧。



译文及注释
上山采摘薇草,傍晚时感到饥饿难耐。
溪谷中风吹不断,霜露沾湿了衣裳。
野雉群鸣,猿猴相追嬉戏。
心中思念故乡,郁郁不得志。
高山有险崖,林木有枝叶。
忧虑来临无处躲,无人能够理解。
人生犹如旅途,忧愁何必太多?
此时我心不快乐,岁月如飞驰。
像川流一般奔流不息,其中有行船的人。
随波漂流,有如旅游者。
我骑着良马,身披轻薄的皮袍。
驰骋奔驰,只为了忘却忧愁。
注释:
上山采薇:上山采摘薇草。
薄暮苦饥:黄昏时饥饿难耐。
溪谷多风:山谷中风很大。
霜露沾衣:因霜露而衣服潮湿。
野雉群雊:野鸡在叫。
猿猴相追:猴子在追逐嬉戏。
还望故乡:向往故乡。
郁何垒垒:心中郁结,无法释怀。
高山有崖:高山上有悬崖。
林木有枝:树木有枝叶。
忧来无方:忧虑无处宣泄。
人莫之知:没有人能理解。
人生如寄:人生短暂如旅店。
多忧何为:为何要多愁善感?
今我不乐:现在我不开心。
岁月如驰:时间飞逝。
汤汤川流:江河水流不息。
中有行舟:其中有船只行驶。
随波转薄:随着水流而变得轻盈。
有似客游:像是在旅行。
策我良马:骑上好马。
被我轻裘:穿上轻便的皮袍。
载驰载驱:驾驭马匹奔驰。
聊以忘忧:只是为了忘却忧愁。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是曹丕所著,其题目为《采薇》,其主题在于通过描述军旅生活中的艰辛,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在诗中,曹丕提到了野豌豆苗这一细节,以此来描绘当时军旅生活的不易。人们为了填饱肚子往往要到山上采集这些野菜,这样的生活场景极具现实感和鲜明的特色。同时,作者也通过溪谷的风、霜露打湿衣裳等细节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当时的环境和气氛。 接下来,诗中的“忧郁如石头一般垒积胸中”,又重点揭示了曹丕的情感世界。在荒郊野外的遥远地方,再次想起故乡,却不知故乡已经走到了何方,悲从中来。忧愁如同随处可见的树枝和山崖,让人无处逃避,也亦不胜消解。此时,作者仿佛要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烦恼和忧虑,而这些负担并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最后,诗中的“何必如此忧愁呢?我现在不快乐,时光也照样流逝”,意味着作者将情感转化为一种看待人生的态度。人生的旅程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性,仿佛是河流中的小舟,在水波间无限漂荡。对于未知的未来,我们没有必要过度忧虑,而应该暂时放下烦恼,享受当下美好的时光。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具体的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抒发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它提醒我们珍惜当下,不要让忧愁和焦虑扰乱我们平静的内心,就像作者所说,“还是披上我的皮裘,骑着良马,在飞驰中暂时地忘却这人生的烦恼吧”。 鉴赏详情»


注释
曹丕、雊、够、野鸡叫 1. 雊 [[2](https://www.zdic.net/hans/%E9%9B%8A)],读作“够”,指野鸡的叫声。 2. 转薄,指船只在水中回旋、停泊。其中,薄通常写作“泊”,表示船只靠岸、停泊的状态。 注释详情»


曹丕简介: 曹魏高祖文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出生于公元187年冬。他是曹操之子,曹魏的开国皇帝,公元220-226年在位。曹丕在位期间,平定了边患,击退鲜卑,并与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了汉朝在西域的设置。 除了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有所成就,曹丕自幼也喜爱文学,对诗、赋、文学均有造诣,尤其擅长于五言诗。他与其父曹操和弟曹植并称为“三曹”,他的诗文作品保存较多,现存有《魏文帝集》二卷。此外,曹丕还著有《典论》,其中的《论文》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曹丕于公元226年6月29日去世,享年40岁。去世后,他被追谥为文皇帝,庙号高祖(《资治通鉴》作世祖),葬于首阳陵。他的文学和政治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