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译文及注释: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黑色房屋高耸在波涛之上,皮肤洁白如雪,亲自拿着红叶索请人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留下一碗无情的泪水给你,恨不能在你还未剃光头的时候相遇。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春雨中,楼顶上吹奏着尺八箫,何时才能回来看看浙江的潮水呢?
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
穿着草鞋,手里拿着破碗,没有人认识我,走过了多少樱花桥?
注释:
乌舍:黑色的房屋,指僧人的住处。
凌波:在水面上行走。
肌似雪:皮肤白皙如雪。
亲持:亲自拿着。
红叶:指红色的植物叶子,可能是枫叶。
索题诗:请求别人为自己题诗。
还卿一钵:送给你一碗。
无情泪:无情的泪水,表示悲伤。
恨不相逢未剃时:遗憾没有在头发未剃的时候见面。
春雨楼头:在楼顶上听春雨声。
尺八箫:一种管乐器。
浙江潮:浙江省的潮汐。
芒鞋:草鞋。
破钵:破碗。
踏过樱花第几桥:不知道踏过了多少座桥,因为樱花盛开的时候,桥下的景色很美,人们会在桥上停留。
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大奇才,佚名苏曼殊所写的《本事诗》之一部分。作者苏曼殊的生平经历颇为离奇,曾三次出家为僧又三次还俗,刚刚出家不到一年又匆匆还俗,反复犹豫不定。他既有激进的改良主义情结,也有颓废的禅宗倾向,对社会和内心都充满了矛盾。在这种情况下,他用自己的诗歌表达了内心的感受。
这篇文章选取了《本事诗》中的第一首,诗中以印度传说中的神女乌舍来比喻百助枫子,描绘她轻盈如凌波仙子,又肌肤如雪似玉,表现了作者对于百助的美好赞扬。然而作者已经出家为僧,内心矛盾无法言说,只能以婉拒的方式回应百助的爱戴和求婚,诗的最后两句更是抒发了他内心的矛盾,将泪水说成是无情之物。整首诗充满了苏曼殊内心的纠结和矛盾,既描绘了宏伟壮丽的意境,又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和爱情的感悟。
总之,这首《本事诗》是苏曼殊用自己的诗歌表达内心情感的经典之作,充满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抉择。同时该作品也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充满变革和动荡,以及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詩中所述的百助枫子更是一个丰富多元文化交流的缩影。
赏析详情»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年-1918年),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他是一位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苏曼殊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他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出生在日本横滨。 苏曼殊一生多才多艺,能诗擅画,通晓多种文字,包括日文、英文、梵文等。他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取得了成就,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苏曼殊的著作被后人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频繁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曼殊于1918年去世,享年34岁。 在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思想和贡献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评价,认为他是近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对中国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