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平户延平诞生处》拼音译文赏析

  • guò
    píng
    yán
    píng
    dàn
    shēng
    chù
  • [
    qīng
    ]
    màn
    shū
  • xíng
    rén
    yáo
    zhǐ
    zhèng
    gōng
    shí
    shā
    bái
    sōng
    qīng
    zhào
    biān
  • shén
    zhōu
    jìn
    jiā
    shā
    leì
    beī
    qián

原文: 行人遥指郑公石,沙白松青夕照边。
极目神州余子尽,袈裟和泪伏碑前。



译文及注释
行人远远地指着郑公的石头,沙地白松树在青色的夕阳下显得格外美丽。眼前已经看尽了神州的美景,我穿着袈裟,含泪俯伏在碑前。
注释:
行人:路人,指路过此地的人。

郑公石:指郑成功的雕像或墓碑。

沙白松青:沙色、白色、松色和青色,形容夕阳的颜色。

神州:指中国。

余子尽:余下的时间已经很少了,表示时间已经接近尽头。

袈裟:僧人穿的衣服。

伏碑前:跪在墓碑前,表示敬意和哀思。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年-1918年),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他是一位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苏曼殊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他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出生在日本横滨。 苏曼殊一生多才多艺,能诗擅画,通晓多种文字,包括日文、英文、梵文等。他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取得了成就,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苏曼殊的著作被后人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频繁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曼殊于1918年去世,享年34岁。 在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思想和贡献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评价,认为他是近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对中国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