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孤灯引梦记朦胧,风雨邻庵夜半钟。
我再来时人已去,涉江谁为采芙蓉?
译文及注释:
孤灯引梦记朦胧:孤灯照亮了梦境,记忆模糊不清。
风雨邻庵夜半钟:邻庵的钟声在夜晚的风雨中响起。
我再来时人已去:我再次来到这里时,人已经离去。
涉江谁为采芙蓉?:谁曾涉江采摘芙蓉花?
注释:
孤灯:孤独的灯,指独自一人的情景。
引梦记:引导梦境,指思维的流转。
朦胧:模糊不清,指景象不够清晰。
风雨:指风雨交加的天气。
邻庵:相邻的庵堂,指附近的寺庙。
夜半钟:半夜的钟声,指寺庙的钟声。
我再来时人已去:指作者再次来到这里时,已经没有人了。
涉江:涉过江水,指作者的旅途。
谁为采芙蓉:指谁会去采摘芙蓉花,暗示作者的孤独。
译文及注释详情»
苏曼殊简介: 苏曼殊(1884年-1918年),原名戬,字子谷,学名元瑛(亦作玄瑛),法名博经,法号曼殊,笔名印禅、苏湜。他是一位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苏曼殊的父亲是广东茶商,母亲是日本人,他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出生在日本横滨。 苏曼殊一生多才多艺,能诗擅画,通晓多种文字,包括日文、英文、梵文等。他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取得了成就,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苏曼殊的著作被后人编成《曼殊全集》共5卷。 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频繁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曼殊于1918年去世,享年34岁。 在他逝世后,人们对他的思想和贡献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评价,认为他是近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推动者,对中国文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