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拼音译文赏析

  • shì
  • [
    míng
    ]
    xià
    wán
    chún
  • chǔ
    qíng
    wáng
    qín
    weì
    píng
  • xióng
    fēng
    qīng
    jiǎo
    jìn
    luò
    míng
  • gǎo
    chóu
    jiā
    guó
    chuán
    jué
    shēng
  • jiā
    qiān
    hèn
    piàn
    yuè
    lín
    chéng

原文: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相关标签:爱国古诗三百首

译文及注释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复古楚国的情感何等深刻,灭亡秦国的气势还未平息。)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英勇的气息清晰可见,号角声嘹亮有力,夕阳下大旗格外鲜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白色和黑色的缟素代表着忠诚和悲痛,为了家国,拿起戈矛,船只冲向敌人,不惜决生死。)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胡笳声中传递着千古的悲愤,一轮明月照耀着城池,映照着人们的心情。)
注释:
复楚情何极:指楚国的复国之情非常强烈。

亡秦气未平:指秦朝灭亡后,各地的反秦情绪仍未平息。

雄风清角劲:形容楚国的军队雄壮威武。

落日大旗明:指楚国的旗帜在夕阳下格外鲜明。

缟素酬家国:缟素是白色的丧服,表示为国家而战,即使死亡也无怨无悔。

戈船决死生:指楚国的战士们决心舍生忘死,为国家而战。

胡笳千古恨:胡笳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代表着北方的悲愤之情。

一片月临城:指月亮照耀着城池,象征着楚国的坚定和不屈不挠。


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夏完淳所作的〈即事〉共三首,是在他参加抗清义军后所作。其中一首〈别云间〉描写了作者赴战场的壮烈场面,表达了作者对国家荣辱的关切和对敌人的憎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顺治三年(1646年),南明都城南京已被清朝攻破,鲁王逃亡下海。这是南明政权最后一次重要的战役失败,也是其正式灭亡的标志。在这场战争中,许多抗清义士和忠于南明的官员和将领都选择了殉国。 夏完淳的父亲也是在这场战争中兵败殉国。这一悲痛事件无疑对夏完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让他的内心充满悲愤和愤慨。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情感下,夏完淳创作了〈别云间〉这首诗,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表达出来。 总之,《别云间》这首诗歌,是夏完淳在南明政权的灭亡后,对于国家痛苦命运的关切和对于敌人的憎恨和反抗之情的表达。这首诗歌不仅具有高度的文学和艺术性,还是一件历史文物,展现了当时民族精神和国人情感的真实写照。 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夏完淳的这首诗,题目为《别云间》,是一首充满悲壮激越情感的抗清诗歌。其起笔即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一语入手,点明主题,表达出作者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抗清复明的强烈愿望。 接下来,诗人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将自己穿着丧服,驾着坚固的战船,在太湖中与敌人决斗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通过雄劲的风声、军中号角声和血红的落日,以及飘动鲜艳明亮的战旗,诗人将整个战斗过程描绘得十分激烈和壮观,充满了铁血杀戮的气息。 而诗歌的结尾,则通过胡笳声声、月色清冷、满城凄凉的景象描写,将整个抗清的历程表现得更加深刻和悲惨,呈现出作者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同时,也将诗歌的思想内涵推向了更为深远的层面。 整首诗通过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的描写手法,展现出了作者内心的激越情感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忧虑和愿望,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抗清复明的坚定信念和无比强烈的爱国情怀。这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作者的热血沸腾,也让读者深深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荣辱兴衰,以及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赏析详情»


注释
夏完淳所作的《别云间》是一首即事诗。其中涉及到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细节,需要注释和解释。 1. 角:指军中使用的号角,用来通讯、传令。 2. 缟素:指孝服,是中国古代表示哀悼亲人的一种礼仪。 3. 诗人的父母抗清失败殉国:夏完淳的父母都是抗清志士,但不幸失败后被清朝处以死刑。 4. 戈船:指抗清义军的水师,用战船装备了许多兵器,如戈、矛等。 5. 胡笳:是古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地区的一种管乐器,具有悠扬动听的音色,通常用来表现边塞地区的苦难和悲壮。 通过这些注释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夏完淳所作的《别云间》这首即事诗,并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注释详情»


夏完淳简介: 夏完淳(1631~1647)原名复,字存古,号小隐、灵首(一作灵胥),乳名端哥,汉族,出生于明朝松江府华亭县(现上海市松江)。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诗人,少年时勇敢正义,是抗清斗争的英雄。他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即能写诗文。十四岁时,跟随父亲夏允彝和陈子龙参加了抗清活动。后来,他被鲁王监国授予中书舍人之职,但不幸失败被俘入狱。在狱中,他赋下了绝命诗,但他的神色却丝毫没有改变。最终,他因抗清事业被处死,年仅17岁。 夏完淳绝笔前留下了大量优秀的诗作,被誉为“南冠一统”。他的诗歌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被后人推崇为杰出的文学作品,并被收录于多种诗集中,如《南冠草》、《续幸存录》等。他用一生的短暂时间,铸就了民族英雄的光辉历程,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精神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