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
译文及注释:
仙台下见五城楼,风景凄凉宿雨收。
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
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闲小洞幽。
何必另寻方外去,人间也有丹丘。
注释:
仙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指高山峰顶。
五城楼:指南京城墙上的五座城楼,分别为太平、天宁、中兴、保障、望江。
风物凄凄:景色萧瑟,凄凉。
宿雨:连续下了一夜的雨。
山色遥连秦树晚:山色远远地连着秦树,夕阳西下。
砧声:指打砧的声音。
汉宫秋:指汉代的宫殿,秋天的景色。
疏松:指稀疏的松树。
空坛:指空着的祭坛。
细草香闲:指细小的草木散发出的清香,宁静自在。
小洞幽:指小巧的洞穴,幽深隐秘。
何用别寻方外去:何必去寻找遥远的仙境。
人间亦自有丹丘:指人间也有美好的山川风景。
译文及注释详情»
鉴赏:
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后仙游观》,佚名作者描绘了一个道家修行生活的场景。全诗意境清新,语言简洁,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诗的前三联描绘了这个场景的外部和内部景色,首联点明了时地,并描述了天气情况。颔联写出雨后秋夜景物,以“见”“闻”的手法表现出作者对景物的感受。颈联则写出了道士居住的地方,展现了仙游观的静谧和雅致。整个描写由远及近,细腻入微,形象而又传神地展现出了这个场景的精髓。
其次,在描绘这个场景时,作者用诗情画意、音调和谐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山水之美、人文之美和音乐之美。整个诗篇的音律流畅婉转,语言优美,真实地表达了作者对这个场景的抒怀之情,令人陶醉其中。
然而,尽管这首诗有着精美的语言和描绘,但并没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诗中所表现出的景色只是一种既美好又安静的状态,缺乏更深层次的意义,仅可作为闲逸悠然的游览题咏之作。因此,在赏诗中除了被其优美的语言所吸引,很难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
总的来说,这首《雨后仙游观》是一首流畅、清新、听起来十分优美、但又空泛的诗歌。它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幽静雅致的道家修行场景,让读者感受到了一种恬静宁和的境界。
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夜雨初停景物冷落凄清。晓山翠色遥连秦地树木,汉宫砧声报讯寒秋来临。空坛澄清疏松影落水底,小洞清幽细草芳香沁人。何必去寻找世外的仙境,人世间就有美好的桃源。
【补充汉字译文】
在仙台上刚见到五城楼(指位于今日本宫城县仙台市的五层楼阁),夜雨初停景物显得冷落凄清。晓山(指东方的群山)的翠色在远处与秦地的树木相连,汉宫(指古代的宫殿)中的磨刀石声响起,预示着寒秋的到来。空的香炉澄清脱俗,疏松的影子落在水底,小洞中清幽的细草散发出浓郁的香气。
【注释】
韩翃是唐代著名诗人,《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就出自他之手。这首诗以仙台为背景,描写了作者对大自然和人类的思索,表达出“桃源”在人间的观点。
仙台:原指古代中国祭祀活动中供奉神像的台地。此处指位于今日本宫城县仙台市的五层楼阁。
晓山:指东方的群山,因离日出时间近而得名。
秦地:指古代中国的秦国地区。
汉宫:指古代的宫殿,这里可能指的是东汉时期的宫殿。
砧声:磨刀石的声音。
空坛:没有放香火的香炉。
桃源:传说中的乐土,原指《庄子》中的故事,后泛指人们向往的理想之乡。
译文及注释详情»
韩翃简介: 韩翃是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一。在天宝13年(754年)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来,随侯希逸回朝,又在长安闲居了十年。 建中年间,韩翃因创作《寒食》诗受到唐德宗的赏识,并因此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的诗歌笔法轻巧,能写出别致的景象,因此在当时广受欢迎,传播甚广。关于他的出生和逝世时间尚无确切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