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常日好读书,晚年学垂纶。漆园多乔木,睢水清粼粼。
诏书下柴门,天命敢逡巡。赫赫三伏时,十日到咸秦。
褐衣不得见,黄绶翻在身。吏道顿羁束,生涯难重陈。
北使经大寒,关山饶苦辛。边兵若刍狗,战骨成埃尘。
行矣勿复言,归欤伤我神。如何燕赵陲,忽遇平生亲。
开馆纳征骑,弹弦娱远宾。飘飖天地间,一别方兹晨。
东道有佳作,南朝无此人。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
吾党谢王粲,群贤推郄诜。明时取秀才,落日过蒲津。
节苦名已富,禄微家转贫。相逢愧薄游,抚己荷陶钧。
心事正堪尽,离居宁太频。两河归路遥,二月芳草新。
柳接滹沱暗,莺连渤海春。谁谓行路难,猥当希代珍。
提握每终日,相思犹比邻。江海有扁舟,丘园有角巾。
君意定何适,我怀知所遵。浮沉各异宜,老大贵全真。
莫作云霄计,遑遑随缙绅。
高适(704—765年),唐朝边塞诗人.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行次三十五,故称“高三十五”。早年在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以耕钓为生,后出任封丘县尉。安史之乱期间,先后出任淮南、剑南节度使,又担任彭蜀二州刺史、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长于古风、乐府,论诗推崇建安风骨。其诗题材广泛,尤能反映民间疾苦,语言质朴,风格雄浑,与岑参并称“高岑”,又与王之涣、王昌龄、岑参合称“边塞四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