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
《墨池记》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相传他在江西省临川县的墨池边习字,池水尽染墨色,成为了一段佳话。后来,曾巩钦慕王羲之的盛名,专程前往临川凭吊墨池遗迹。当时的州学教授王盛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曾巩便以王羲之的轶事为素材,写下了这篇著名散文《墨池记》。
这篇散文的创作背景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有关。庆历八年(1048)是北宋初年,这个时期是中国文化迅速发展的阶段,书法繁荣、文人雅士活跃。同时,与此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新文化之间、古文和白话文之间的碰撞和交流的时期,散文这种文学形式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在这样的背景下,曾巩借题发挥,将王羲之的经历和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文学创作,并对当时的社会、文化、美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文以简单明了的语言,向人们传达了学习、修养、尊重传统文化的思想精神。同时,这篇散文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影响至今。
诗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