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
羲之退隐,任命述为相府主簿,又到道场讲学,述也曾去听过他的讲座。这段传闻,无论真假,都表明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功夫得到了认可,并且他退隐官场,把生命用于深造书法,最终成就卓越,是因为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文章通过这个故事,肯定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勤奋刻苦的精神。
进入正文部分,文章发表了深刻的议论,抨击那些依赖先天自然才能的人,认为他们无法在后天的刻苦努力中获得真正的成就。文章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品质,反对轻信天成美名。这是一种强烈的鼓舞精神,同时也体现出曾巩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深刻洞察社会的眼光。
文章还通过引用学官王盛的事例,认为王羲之之所以能够得到广泛的赞誉和推崇,并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赋,而是因为他自己的努力和学习,以及学界对他的推广,这也是一个值得学习的例子。
总的来说,曾巩的《墨池记》是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鉴赏文章,通过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把握住了墨池、王羲之等传统文化元素,体现了刻苦学习、自我勉励和社会责任的高尚价值观,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优秀文章。
诗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