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记的赏析

赏析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墨池记》,是由曾巩所写,他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先记叙了墨池的方位、形状和传闻,然后发表议论,并接着记叙了王羲之的轶闻,再次发表议论,联系到后世没有人能够比得上王羲之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所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并且由此联系到道德方面的深造修养。最后又记叙了学官王盛为推广王羲之的事迹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将其用意发表议论,从而揭示文章的深刻主题。 这篇文章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因小及大,用小题目做大文章。题目为“为墨池作记”,据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洗涤笔砚之池,但实际上,传为王羲之墨池旧迹的还有其他地方。因此,作者快速地介绍墨池的处所和形状后,将焦点转向探讨王羲之成功的原因:“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也就是说,并非“天生成就”,而是后天勤学苦练的结果。这是本文的第一层意思。 然而,文章的主旨并不就此结束。作者由此进一步引申、推论:(一)学习书法是如此,“欲深造道德者”也是如此。从学习书法推及道德修养,强调都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获得的;(二)从“人之有一能”尚且为如此,更何况是具有重大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事业。因此,文章的主题是深入挖掘王羲之的精神财富,以其为楷模,发扬其传统美德,培养新时代的精英。 总之,这篇文章从夹叙夹议的写作方式出发,通过叙述墨池的传闻和王羲之的轶事,分析了王羲之成功的原因,强调勤学苦练的重要性,希望读者能够从中受到启示,广泛发扬王羲之的正气和美德,培养新时代的精英。整篇文章的语言简单明了,既有文化的深度,也有生活和社会实践的实用性,是一篇值得阅读和品味的文章。


诗文: 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
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其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
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相关标签:写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