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介绍的是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的背景。据介绍,在公元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春天,苏轼在徐州(今属江苏)担任太守期间,该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苏轼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祈求雨水。在得到雨水之后,他还带领百姓一起前往石潭,感谢天降甘霖。在这段经历中,苏轼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和人们对自然的依赖。 在这种背景下,苏轼在赴徐门石潭的路上,创作了组词《浣溪沙》其中的第四首。这首词以初夏的农村景色为主题,描绘了清新的田园风光、流水潺潺、花鸟蜂声等美好的自然景观。通过这首词,苏轼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并展现出对农民的关爱和对人民生命幸福的呵护之心。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苏轼的乐观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将此次助民消灾的经历融入其中,使这首词更具有感人至深的情感色彩。


诗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一作缲车)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