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的赏析

赏析
苏轼的《浣溪沙》以其清新朴实、生动真切的艺术风格,至今仍被广为传诵,其中第四首更是其中的佳作。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期间,遭遇旱灾,率众前往石潭求雨,得到了及时的回应。当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的路上,随着诗人的视线和耳朵所感,他写下了这首《浣溪沙》。 词中表现出的场景生动而具体,如“簌簌衣巾落枣花”,“脚下渐行无棘石,不觉东邻水漾波”,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农村之中。同时,苏轼还运用了心理描写和情感抒发,如“便欣然以自纳,谁云乡里不堪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喜悦和满足。 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词中所描绘的景象,不仅仅是通过视觉形象来构成的画面,还包括我们所听到的声音。苏轼运用“簌簌”之类的形容词,来描绘落花滴水的声音,让读者能够听到这些自然之音,增强了诗歌的美感和真实性。 总体来看,苏轼的《浣溪沙》第四首是一首富有农村特色的词作,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乡村的风情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同时也通过自己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抒发,将这些景象和人物形象更加深入地刻画出来。


诗文: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一作缲车)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相关标签:宋词三百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