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赏析二

赏析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一篇名言警句之作。这篇短文字数不多,但内容却极其深刻,论证了一个人若想成就大事,必须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受得住磨难,才能有所成就。文章开篇通过列举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说明成功与忧患和磨难密不可分。 孟子在文中通过排比和深入阐述,进一步说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他认为,只有在风雨中成长,才能锻炼意志,增强自己的能力,担当大任。而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缺乏应对逆境的能力。因此,只有经历忧患,才能在生活和事业中不断成长,才能够在灾难面前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整篇文章逻辑严密,文字简洁明了,善用排比,语言流畅,有很强的说服力。孟子用短短的文字,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洞察,启示了后人在生活和事业中应该如何面对困境和逆境。这篇短文道出的道理,不仅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而且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诗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