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借用孤鸿和月夜等形象,表达了作者的孤高心境和寂寞情感。在写作手法方面,苏轼很巧妙地运用了托物寓怀的修辞手法,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环境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词的上阕描写了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下文“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作者选用“漏断人初静”来描绘这样一个静谧、安宁的夜晚,时光流逝,又到了深夜时分,唯有这黄昏蹉跎的时刻,是幽人最擅长的“作诗”时刻。而“缺月挂疏桐”则为整个环境增色不少,缺月的寥廓从桐枝的缝隙中透出,若隐若现,给人无穷遐想。
下阕开始,托物寓怀的手法更加突出,作者将自己比喻为“幽人”,成为这个孤寂夜晚里的主角,走在宁静的院子里,心中有无穷的思绪和情感。而“缥缈孤鸿影”这一形象,则将他与孤鸿相联系,共同拥有着自由、孤独、高贵等特征。苏轼将自己融合到自然景色之中,与孤鸿为伴,达到了以物寓情、以物言志的艺术效果。
总体来说,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通过托物寓怀的手法,刻画了一幅深夜中孤独、凄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寞情感和对自由、孤高的向往之情,是一首高峰之作。